大公文匯
媒體矩陣
集團簡介
報史館
品牌活動
媒體矩陣
集團簡介
個人中心
退出登錄
集團簡介
集團動態
媒體矩陣
品牌活動
大公報
香港文匯報
名人館
領導關懷
大公報故事
一份報紙的抗戰
報界宗師張季鸞
民主報人徐鑄成
報業公會獲獎
集團活動:
特區政府施政十件大事
香港ESG榜單年度評選
「金紫荊獎」頒獎禮
2023感動香江頒獎典禮
海外華媒組織年會
青年活動:
范長江行動
未來之星
全港學生中國國情知識大賽
青少年書法大獎賽
全港青少年徵文比賽
要聞
香港
內地
視頻
評論
兩岸
國際
經濟
娛樂
文體副刊
大文號
港飲港色
大文健康
要聞
香港
內地
視頻
評論
兩岸
國際
經濟
娛樂
文體副刊
大文號
港飲港色
大文健康
因為他,全網評論炸了!
真愛vs呃錢?
寫了十年文案 都想不出這樣的金句
真正的「發瘋文學」,在香港樓市。
一幅地圖走香港
百年來,在維港風光旖旎的兩畔,不僅誕生了不少書寫者,亦曾有一群遠道而來的作家暫居於此,他們辛勤創作,灌溉出一片文學的沃土,與香港一些知名地標深深聯結。
金庸取名,堪稱一絕
眾所周知,金庸筆下小說人物的名字都別出心裁,如「周芷若」「凌霜華」「木婉清」「程靈素」等,文采斐然,引經據典,讓人過目不忘。
論「標題黨」,港媒還是輸了!
這些港譯片名,要把人笑「瘋」了!
澳門的馬跑不動了,香港的「馬照跑」
香港賽馬會「笑到了最後」。
王家衛的「受害者」名單,又變長了
一眾影帝影后,是如何在王導執導下懷疑人生的?
《繁花》掀起「回憶殺」,誰的港片DNA動了?
由王家衛執導的《繁花》熱播,目前在「豆瓣」更獲得8.2高分,吸引不少網友熱議。
跨年夜,香港美到窒息
跨年夜的香港,絕美。
香港藝人正在扎堆定居內地!
那些移居內地的港星,都過得怎麼樣了?
香港地鐵為什麽全球最賺?
昨日,深圳地鐵8號綫二期工程開通,港人可以從口岸直達大小梅沙看海。但你知道嗎?港鐵比港人更早「搶灘」深圳地鐵。
20年前,有一顆星星以他命名……
雖然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卻是有祖國的。祖國再窮,是自己的;而且正因為她貧窮落後,更需要我們去努力改變中國原子彈之父」錢三強她的面貌。
體驗香港「老爺」升降機,誰的DNA動了?
這些鏽跡斑斑的「老爺𨋢」承載着時代的印記,更見證着香港的繁榮發展。
魯迅的三次香港之行
1927年2月18日和19日,魯迅應邀連續兩日在上環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演講,表達了對中國命運的關切和求變的信念。第一場演講題目是《無聲的中國》,翌日下午他再作第二場題為《老調子已經唱完》的演講。
有些人並不高冷,只是不高清
據2020年國家衞健委的調查:我國小學階段的近視率攀升速度驚人,從一年級的12.9%上升至六年級的59.6%,相當於每升高一個年級,近視率就增加了9.3個百分點。
夜讀 | 點亮盧旺達小山村
這個夏天,理大師生深入非洲盧旺達,用自身所學,克服種種挑戰,為400戶山區貧困家庭解決缺電問題。
小心假冒偽劣!一文教路辨半島美心奶黃月餅真偽
冒牌貨與正貨包裝外形八成似,甚至貼有防偽二維碼鐳射貼紙。
香港要拆光霓虹招牌?真相在這裏!
在保障公眾安全的同時,香港的霓虹燈文化如何保育和傳承成為網友熱議的話題。
死神敲門時,他選擇再次創業
在命運的站台上,漸凍症創業者蔡磊再次揮舞着旗幟,宣告着對死神的不屈抗爭。他的事跡充滿堅持與希望,這不僅是他個人的傳奇,更是對全球絕症患者的鼓舞。歷經10天的跟拍與專訪,大公文匯全媒體深入探訪了蔡磊的漸凍症藥物研發平台和慈善事業,希望這篇報道可以向您講述他與命運抗爭的故事。
港漂之困
房租高、語言和圈層存在藩籬,這些都是政府在引進外來人才時,無法忽視的問題。
70多歲,不可以追星麼?
這些處在互聯網和社會邊緣的人,或許早就應該被看到了。
抑鬱及早醫 痊癒比率高
抑鬱症一向是人類的無形殺手,包括上期資訊版提及的產後抑鬱,據世界衞生組織的資料顯示,全球抑鬱症患者超過一億人。如不幸患上抑鬱症,不必慌張,抑鬱症是可治之症,可參考本文的預防及治療建議,如患者能及早接受妥當的治療,絕大部分的病人可以痊癒,回復正常的生活。
黃永玉與大公報結緣逾70年
黃永玉身上環繞着各種光環,吟詩作畫、舞文弄墨、刻木鑄銅,樣樣精通。鮮為人知的,年輕時他還曾當過《大公報》的「小編」。每每談起這段青葱歲月,黃永玉總會說:「我就是《大公報》的小兵丁。」
30000+餐廳在港,最好吃的地方還是這裏
香港作為一座國際化城市,不知不覺便融入了世界各地的美食。身處其中,只要想得到,仿佛什麼菜式都能品嘗。
港式奶茶裏的舊情懷
香港,從一個小小漁村發展成國際都市,建築會變,人會變,但情懷未變。一杯港式奶茶握在手,滄海桑田盡在不言中。
如今看看這李忠,不就是我們自己嗎?
身邊有多少人是李忠式的,一年年過去都不知道幹了些什麼、寫無可寫、說無可說的小人物...
你沒見過的另一面,藏在地名裏的香港
香港地名的多樣性,世所罕見。
南音裊裊,何處覓知音……
「這一輩走了,技藝就會消失。」
中國隊,好威!
這是一場「特殊約定」,四年一次,從不爽約。
浩然正氣的香港法官
一個蘇官病倒了,香港還有很多這樣的蘇官,他們正在和黑暴餘孽作鬥爭。
大公文匯傳媒集團招聘啦!
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招聘啦!尋找多才多藝的你,尋找發光的你。年齡不是招聘紅線,我們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專業與團隊精神是基本要求,才華與熱情是對你的期待,責任與擔當能為你加分。
「基建狂魔」在大灣區
基建狂魔背後,靠的是他們烈日下酷曬、高空走鋼絲;靠的是他們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哪有什麼基建狂魔?他們只是普通人披上了盔甲。「基建狂魔」背後,是一個快速發展的中國,以及偉大的中國人民。只因國之所需,便是吾之所向。
「野性消費」 香港市民曬出這張電影票讓人感動
述抗美援朝的愛國主旋律大片《長津湖》本月11日登陸香港院線。香港觀眾反應熱烈,院線排片達130餘場,幾乎場場爆滿。
「神筆警探」林宇輝
過去4年,林宇輝為100位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的烈士免費模擬畫像,讓一張張因歷史原因沒有留下影像的「英雄面孔」得以重現。
這裏是中國最美麗的土地
日前,中國宣布正式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國家公園。作為中國最美麗的土地,這裏千山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葱蘢、鳥獸靈動,是最好的生態體系,也是最美的自然課堂,更是最有吸引力的旅遊勝地。大公報推出《國家公園巡禮》系列專題,帶領讀者打卡國家公園內的山水美景以及珍稀動植物。
香港團隊六項目 勇奪國家科技大獎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于君,以及香港科技大學土木及環境工程系講座教授吳宏偉分別主導的研究項目,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展現出香港科研人員在自然科學基礎研究方面的實力。此外香港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及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的科研人員有份參與項目,亦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及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及二等獎,涉及4個獎項。
「基建狂魔」在香港
世間哪有什麼基建狂魔,不過是來自祖國母親的愛,平凡而又偉大。
遇見00後 | 在杭州一家公立醫院做心理諮詢的故事
作家克萊格·泰勒因寫《倫敦人》一書出名。其中,他寫了一個悲傷輔導師的故事,在倫敦建立了援助中心,專門幫助創傷應激障礙者。他幫助那些成年人度過了人生的至暗時期。
大公專訪吳家瑋 | 香港需調整心態 趁勢而上
吳家瑋先生是香港科技大學創校校長,現為榮休校長及榮休科大講座教授。原本想請他談談對香港北部都會區的一些看法,好久不公開發表意見的吳家瑋,愈談愈多,歷經數日,斷斷續續形成了這個訪談錄系列。
政壇佳話 | 海關「一姐」何珮珊與夫曾國衞同屬中央任命
何珮珊接替退休的原關長鄧以海,是海關自1909年成立以來首位女關長,亦是歷來首位由紀律部隊晉升至最高職級的女首長。
回顧五年任期,特首哽咽了
鏡頭回到2019年10月16日,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表任內第三份施政報告。一眾「泛暴派」議員離開座位抗議,高呼「五大訴求,缺一不可」口號。
百齡華誕 | 楊振寧通往物理巨擘之路
楊教授在多年前說過這樣兩句話:「如果說我這一生有什麼重大貢獻,我想就是我幫助中國人改變了覺得自己不如人的思想。」
恭喜港大!袁國勇裴偉士奪內地未來科學大獎
2021未來科學大獎昨日(12日)在北京揭曉。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及香港大學公共衞生學院病毒學講座教授裴偉士,成為今屆「生命科學獎」得主,獲得100萬美元(約780萬港元)獎金。
百歲女股神
百歲老人應該擁有怎樣的生活?在上海,有一位名叫周鴻寶的104歲老股民,小輩都喊她「周阿婆」。周阿婆始終以「圖一樂」的心態看待A股投資,她雖看不懂「K線圖」,更聽不懂分析師口中的「投資策略」,但炒股27年,周阿婆的股票賬戶資金從最初投入的2000多元變成了10萬元,盈利50倍。
TVB這部脫貧紀錄片出圈了!
這部由香港TVB自製的脫貧紀錄片在臉書、油管上都能看到來自天南地北的網友留言稱讚。節目有繁體字、有簡體字、還有英文。甚至內地網友都說:「我每周六在TVB黃金時間都會看!」這部紀錄片到底憑藉什麼可以出圈?真實!
中國為什麼能全面脫貧?TVB這隻四人攝製團隊找到了答案
奮戰多年,到2020年底,內地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過程絕不容易。無綫新聞及資訊部特別製作紀錄片《無窮之路》,深入十個曾經的「貧困縣」了解各地民生,講述成功的脫貧故事。
廉政公署的誕生
朋友知道香港有廉政公署,我問他是否知道廉政公署的來歷,他表示出極大的興趣。「導火線,源於一個大貪官」,我說。剛剛參觀了舊監獄「大館」裏面的舊法院,可以賣關子給他講講故事。
魯迅的廣州市井浪漫生活
據說魯迅有一句名言:「所謂天才,不過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吃清燉火腿加柿霜糖加辣椒加螃蟹加茴香豆上了。」這樣一個不折不扣的「吃貨」,來到美食天堂廣州,自然如魚得水。
泰坦尼克的中國倖存者:長達百年的傲慢與偏見
這部追溯到百年前的泰坦尼克號生還的六名中國倖存者的紀錄片近期在中國上映,曾被西方媒體污名化的歷史被揭開。
穿越天山
傍晚,鞏乃斯草原的秋色呈現在我們的眼前:草原上潔白的羊群像是在土黃色的地毯上撒下了一大把珍珠。蜿蜒曲摺的山路把我的思緒一下帶到了天山春天的美景中……
還能這麼玩!「中國光繪第一人」的多彩人生
「若世界暗淡無光,就自己照亮前方。」這是光繪師王思博《粵繪神獸,劃亮羊城夜空》短片片頭。王思博仍記得第一次看到畢加索光繪作品時的震撼。
當年裸辭旅行的年輕人 現在怎麼樣了?
曾經,網上一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刷爆朋友圈。一時間「裸辭旅行」成為當時的熱門話題,不少年輕人在這股熱潮下,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給你一個愛香港的理由
「家園便利店」 是李家傑創辦、李兆基基金撥款支持的慈善機構,在香港首創以不牟利連鎖店形式,專為低收入及綜援家庭,長者,傷殘人士,新移民,少數族裔等弱勢社群服務。
他將愛國寫在了香港最亂的時候
2月27日下午,知名港星吳孟達(達叔)因肝癌於仁安醫院病逝,終年70歲。
深圳最大城中村最後的春節
人們三三兩兩穿梭其中,若不是街道上的大紅燈籠帶來的春節喜慶,白石洲的最後一個春節顯得分外寂寥。作為深圳最大的城中村,白石洲以低廉的房租、便捷的交通和充滿煙火氣生活吸引了無數深漂。
2021 中國電影真牛
這邊廂,港人在為今日年初七(2月18日)戲院重開摩拳擦掌;那邊廂,內地賀歲檔已勢如破竹地突破一個個春節檔影史票房紀錄:連續五天單日票房破10億元(人民幣,下同),截至2月17日,內地春節檔總票房已破75億。
這是屬於香港的煙火氣,你一定很眼熟
如果說每一個城市都有屬於她的煙火氣,香港大街小巷的招牌字,亦稱得上是這座城市的風景線,當中不少出自李漢之手。
透物見人,地下的「石頭」 會說話
中文大學人類學系裏有一個考古學副修課程,是香港第一個亦是唯一一個考古類課程。
2020年香港十大潮語
2020年即將過去,這一年發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想必亦令大家相當難忘,聰明伶俐的網友們更是自創各種通俗易懂的網絡用語記錄下這些令人難忘的事情。
早在百年前,他們就開始「海淘」了!
20世紀初,無數「來佬貨」(舶來品)和先進技術通過香港等地進入廣州,琳琅滿目,海淘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時尚是個輪迴,民國海淘洋貨,見證了百年浪漫。
香港·愛情·家
居住是港人面對的最大問題。香港無綫電視台熱播劇集《香港愛情故事》,正反映時下升斗市民生活境況,劇情貼地、易生共鳴是該劇成功之處。
報界宗師張季鸞
二零二一年是中國近代新聞事業奠基者、「新記」《大公報》創始人之一張季鸞逝世八十周年紀念。大型紀實廣播連續劇《報界宗師張季鸞》日前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首播。
「凡學」紅翻天 晒命當藝術
《由民初到當代──穿越百年的汽車、電車、小輪、物流四工會風采展》早前於香港海事博物館長廊展覽廳舉行。展覽是一次契機,讓歷史照片及文物在紀念活動的帶動下被整理、被聚在一起讓公眾接觸。
平凡人的流量變現
平凡人的流量變現
如何成為一個有科技含量的「鏟屎官」
根據《2019年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的數據,2019年中國人養寵物數量已接近1億隻,較2018年增長18.5%。伴隨着飼養寵物的人越來越多,寵物周邊產品的市場也越來越大,不知不覺中,各種帶有科技含量的寵物用品出現在生活中。
香港百年工會
《由民初到當代──穿越百年的汽車、電車、小輪、物流四工會風采展》早前於香港海事博物館長廊展覽廳舉行。展覽是一次契機,讓歷史照片及文物在紀念活動的帶動下被整理、被聚在一起讓公眾接觸。
光明三寶
深圳,作為一個沒有長久文化沉澱的新興城市,常被人誤解為「美食荒漠」。其實,深圳不僅有外來食物的融合創新,也有本土味道的傳承,更曾躋身「自由行美食之都」之列。公明燒鵝、沙井蠔、松崗臘鴨、大鵬窯雞……
百幅創作 時光藝遊舊香港
近來探尋香港本地文化之風盛行,「老香港」成為很多人魂牽夢縈之所在。然而,多元文化的環境令文人騷客對香港的認知與刻畫不一而足,同一段風景,在不同年代、不同藝術家手中,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面貌,「老香港」也因此成為一個莫衷一是的不確定概念。
疫下的聖誕歡樂
今年,在疫情下,出外旅行遙遙無期,下個月就是聖誕節了,想到外國感受聖誕氣氛實有難度,於是不少商場在今個月開始,已悉心準備了傳統歐洲聖誕布置!
為什麼香港律師的中文不好?
香港的律師往往英文說得流利,但換成中文就磕磕巴巴的,甚至還得在中文裏夾雜不少英文才能勉強將法律觀點表達清楚。這也許會令你產生一個難以啟齒的疑問:為什麼他們的中文那麼差?
記者節,數數大公文匯歷史上的名記者
歷史悠久的大公報和香港文匯報也湧現出不少優秀記者、編輯,他們在報業這條路上披荊斬棘、勇往直前,為我國的新聞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裏,讓我們來追憶大公文匯歷史上的部分名記者、名編輯,懷念這些新聞前輩(排名不分先後),謹此紀念。
魔幻現實主義選舉 唯有套路得人心
全世界的觀眾見證了一場魔幻現實主義選舉大戲,從一場失控的總統大選辯論開始,到因特朗普確診新冠肺炎而被取消的次場辯論,再到上月底拜登兒子的「電郵門」,宮鬥、懸疑、情色甚至玄幻,各種元素一應俱全。
戰爭中的人性光輝
影片改編自真實歷史事件,即淞滬會戰最後一役、謝晉元帶領的守軍激戰四晝夜的四行倉庫保衛戰。所謂的「八百壯士」不過是為迷惑日軍而虛報的人數,實際上當時的守軍只有400餘人。
一次難忘的送別——悼金庸
我看到靈堂四周擺滿了花圈,國家主席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致送的花圈擺放在靈堂右側的顯著位置,林鄭月娥等特區政府官員和社會知名人士致送的花圈擺在靈堂左側,中間擺放的是查太太和金庸兒女的花圈。花圈很精緻,多用白百合、白玫瑰、白菊花和蝴蝶蘭等鮮花綴飾製成,上插悼語牌匾或懸掛致敬輓聯。
外公的抗美援朝記憶
打自記事起,我家就有一個儒雅風趣又平凡的老爺子,從未想過他經歷過一個如此熱情激盪的青春。隨着我漸漸長大,他跟我說的多了,我猜那就是70年前中國學生經歷的日常吧。他們滿懷愛國之心,他們朝氣蓬勃,他們為中華之崛起而刻苦學習。我很感恩外公何智敏願意與我分享他們的故事,讓我看到了別樣的青春風采。
「你們的教練惡唔惡?還是很溫柔?」
觀看《奪冠》既是由於心中濃濃的女排情結,更是因了4年前我在香港迎女排陪女排送女排的一段女排情緣。當女排苦練、參賽、奪冠的一幀幀經典畫面在銀幕快速閃過,我不禁心潮澎湃、思緒飛揚,視線漸漸模糊,而4年前的一幕幕感人瞬間越來越清晰地在腦海浮現……
大公報上的抗美援朝(下)
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曾說:「在三年激戰之後,資本主義世界最大工業強國的第一流軍隊被限制在他們原來發動侵略的地方,不僅不能越雷池一步,而且陷入日益不利的困境。這是一個具有重大國際意義的教訓。」
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的第八個人
1945年6月26日中午12時整,美國舊金山退伍軍人紀念大廈大禮堂,《聯合國憲章》簽字儀式在這裏舉行。中國代表團首席代表顧維鈞第一個坐到寫字檯前,用毛筆在《聯合國憲章》上寫上第一個名字。大公報總經理胡政之站在他身後,透過厚厚的眼鏡片默默地注視着這一切。此時的顧、胡兩人,一定比其他人更百感交集。
大公報上的抗美援朝(上)
1950年11月8日,香港《大公報》頭版頭條刊登了一條「新華社朝鮮北部某地七日電」,題目是《朝鮮人民軍獲重要勝利 我志願部隊已參加作戰》。這一天,上海《大公報》、天津《進步日報》(由津版《大公報》改組)以及《人民日報》等中國各大媒體的頭條均是這條電訊。《大公報》發表時,突出了「志願部隊已參加作戰」這一最重要的新聞點。
翻開這本世上最貴的日記,令人捧腹!
中國文學家胡適於1910年至1917年曾到美國留學,其後將其所見所聞寫成日記並出版。該日記的手稿上周於北京拍賣,以破紀錄的1.3915億人民幣(約1.63億港元)成交,成為世 上 最 貴 日 記。胡適是文學家、哲學家。以倡導「白話文」、領導新文化運動聞名於世。翻開他這本億元日記,簡直讓人捧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