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北都建設可借鑒內地片區開發經驗

  對於近日香港特區政府及工商界高層代表團一連三天走訪大灣區內地五座城市,中山大學區域開放與合作研究院院長毛艷華認為,代表團此行訪粵層級之高、成果之豐碩,充分體現了香港落實工商界人士深圳座談會精神的實際行動。他指出,代表團到訪深圳、廣州、佛山、東莞四座GDP超萬億的經濟重鎮,它們作為大灣區的「經濟脊樑」,一直是香港與內地合作的前沿陣地。香港政商界高層通過走訪這些地方,開展深度交流,可以推動粵港在科技研發、先進製造、產業鏈協同等領域實現互補與合作。

  毛艷華特別提到,此次代表團重點考察了內地片區開發和產業規劃的成功經驗,這對香港北部都會區的建設具有重要啟發意義。根據規劃,北都面積達300平方公里,與香港現有開發面積相當。他強調,北都不僅是土地開發,更是推動香港經濟轉型的關鍵一步。「通過這次考察,香港可以從內地成熟經驗中汲取智慧,包括園區的規劃設計、招商引資、產業配套等內容,為北都打造新產業中心打好基礎。」

  北都成功取決企業參與

  「北部都會區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企業的參與積極性。」毛艷華指出,大灣區內地城市在產業園區開發方面的成功案例為香港提供了清晰的路徑,香港需要將資源集中於高附加值產業領域,如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形成產業鏈分工和協同發展。他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正加緊戰略性布局新興產業,比如大力開拓低空經濟、自動駕駛等新賽道,為香港提供了學習的榜樣。「香港的優勢在於科技研發和金融服務,而內地城市擁有強大的製造業基礎。」他強調,這種優勢互補的合作模式,將幫助香港在大灣區先進製造業協同發展中找到新定位。

  毛艷華還認為,推動北都建設需要全社會樹立發展信心。「類似此次的高規格訪問有助於提升香港工商界對內地發展現狀的理解。」他表示,讓香港大部分企業家更加明確內地市場和產業生態帶來的機遇,這對吸引企業投資北都、參與新產業發展十分關鍵。

  「香港擁有充足的資金,但只有當企業家真正感受到內地產業結構的活力和增長空間,他們才會產生持續的投資熱情。」毛艷華指出,香港工商界需要調整投資理念,從過去對房地產的過度依賴轉向關注新經濟領域。北都為企業投資新興產業、參與園區經濟提供了龐大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