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240項科技成果 尋求灣區落地

  圖:17日,2024大灣區科學論壇在廣州舉行。圖為中國科學院科技項目的展示現場。/大公報記者盧靜怡攝
  圖:17日,2024大灣區科學論壇在廣州舉行。圖為中國科學院科技項目的展示現場。/大公報記者盧靜怡攝

  17日,2024大灣區科學論壇在廣州南沙舉行。今屆論壇圍繞腦科學與類腦智能技術、人工智能、未來材料、未來能源、空天海洋、綠色低碳等前沿話題展開探討,吸引全球多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參加,以推動科創產業深度融合和協同創新,共同推動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據悉,中國科學院此次在空天信息、高端裝備與智能製造等六大領域遴選了逾240項科技成果參展,尋求在大灣區落地的機會,並率先有12個項目簽約對接。/大公報記者 盧靜怡廣州報道

  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侯建國表示,中國科學院將繼續強化在大灣區的科研布局,與各方緊密合作搭建聯合研發平台,共享優質科研資源,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大灣區產業鏈的重大科技需求,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產出更多創新成果。目前,部分科研項目仍處於實驗室研發階段,研發人員期盼與大灣區企業對接,為項目帶來大量數據和調試機會。

  展會上,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寬域飛行科學與工程中心副研究員楊文超介紹了一項可以讓飛行器感知氣流流動的技術。他解釋,「鳥類、昆蟲甚至蝙蝠,牠們身上的絨毛或觸角可以感知氣流,讓牠們在飛行時能迅速調整姿態,保持平穩飛行。我們的技術等於給飛行器『裝上』了柔性『毛髮』,以感知氣流變化,讓飛行器在颱風等惡劣天氣下依然飛行自如。」

  「我們的技術目前正處於由實驗室向產業轉化的關鍵階段。大灣區的企業資源豐富,非常適合尋找合作夥伴,將技術孵化落地。」楊文超告訴記者,大灣區低空經濟的快速發展為技術提供了豐富的應用場景和商業化機會。

  大灣區研發環境貼近產業

  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帶來的「智能手」技術,可幫助殘障人士提重物,滿足日常活動需求。研究人員告訴記者,這款「智能手」核心器件之一的電路板是由廣東深圳的科技企業生產製造。該企業推出電路板「拼單智造」服務,打樣訂單最快12小時內出貨,滿足了「智能手」的研發製造需求。

  「我們的目標是研發能夠替代國外先進設備的國產化解決方案。」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人員趙迪告訴記者,他們團隊從北京來到大灣區,通過深度學習工業平台,在PCB(印製電路板)和半導體高端製程領域不斷攻克技術難題,為國產化裝備的研發鋪平了道路。趙迪特別讚賞大灣區貼近產業的研發環境。「在大灣區,我們和企業的交流頻率很高,能根據企業需求直接調整研發方向。」趙迪認為,這種研發與產業需求緊密結合的模式,不僅縮短了產品落地的周期,也讓他們的技術更具市場競爭力。

  截至目前,中國科學院與廣東省開展合作的科研院所達90多家。侯建國表示,中國科學院未來將圍繞大灣區產業鏈上的國家重大科技需求、卡脖子技術難題,持續推進院屬單位與省內重點高校、科研機構和科技龍頭企業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