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領養商業化存在爭議\李樂兒
寵物行業發展蓬勃,寵物的銷售額不斷攀升。與此同時,領養機構的待領養寵物數量居高不下。其實,領養機構與領養人和商家,可以發掘很多商機,造就「三贏」。
根據漁農自然護理署數據顯示,2023年動物售賣商及動物繁殖商共售出4231隻貓和3598隻狗,而全港動物管理中心收容的貓狗數目,分別為424隻及1051隻,當中僅有174隻貓和319隻狗獲領養。
為解決「養寵難」和棄養問題,香港曾經有技術團隊推出應用程式,並與收容所合作,通過分享流浪貓狗動態,供用戶隨時觀賞萌寵,更設寵物認養功能,可供多人共同認養一隻寵物,費用平攤,亦可個人承擔一隻寵物的所有費用。所認養的寵物在收容所由專人照顧,認養人可以定期約訪。
事實上,創新的領養模式,既可滿足愛寵人士的需求,又可為商家帶來新盈利點。例如內地有些機構推行「免費領養+寵糧月付」模式、「寵物合約領養」以及雲領養等。
領養做得好,既是商機,也可一定程度解決棄養問題。不過,若領養被視作銷售手段,原意就會變質。例如內地媒體曾曝光所謂「免費領養」,實則需要領養人訂閱寵物門店的相關產品或服務,就像營運商充話費送手機一樣,變相成為「分期付款」,甚至有「黑心」商家售賣「星期寵」騙違約金。
若想把握領養商機的風口,項目方需要不斷創新和優化服務模式,加強寵物福利與保護,提高消費與誠信經營透明度,了解政策動態與合規經營等,以確保愛心領養涉及的商業經營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