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針引線/資金人才欠政策支持 香港初創急需制度創新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新一份施政報告指出,在「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下獲資助的非常早期初創企業,累計總數由2022年的330間增加至2027年的600間。要加速創新成果落地,除了充裕資金,制度創新被視為另一關鍵突破口。廣東省為了幫助高校和科研機構創新成果更好落地,推出「技術股+現金股」的制度。
作為香港首批創科創業團隊成員、中大工程學院副院長、創新科技中心主任黃錦輝教授表示「應該要這樣」,並且他們也是這樣布局。黃錦輝指出,如果科研人員不投資的話,科研成果知識產權是完全屬於學校,研發當中若以技術入股投資,科研成果售出後,到手盈利自然增多,無形中帶動科研創新發展。
破知產轉移堵點 開拓商機
近年來,香港特區政府鼓勵在大學和高等教育界推動初創發展,並投入大量金錢資助學校與學生進行初創。對此,黃錦輝認為還需繼續加大財政投入。初創前期與商界聯繫很重要,很多學校已成立知識轉移與科技轉移機構,促進與外界交流。他又指出,現實來說,香港這批「紅娘」人才遠遠不足,希望政府和大學投放更多資源,邀請更多具有知識產權轉移和科技轉移經驗的人才,或者開設專門班級培養此類人才,幫助學生或老師創新創業。
「大概6年前,學校的教研KPI評估機制就增添了社會貢獻這項。」黃錦輝表示,社會貢獻包含創業,但佔比不高,估計在15%以下。他強調,每所學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優勢,不同大學的評估標準應該不一樣,應用型大學在創意創業的比重可以偏重一點。
黃錦輝提到,香港中大設有學校投資基金、政府基金和校友基金,為創業人士提供資金支持,校方亦設有研究及知識轉移服務處,創業人士可前往諮詢相關事項,或者獲得知識轉移和科技轉移方面的專業意見。黃錦輝表示,校方有向初創公司的學生與老師提供辦公室,並在對外市場推廣方面提供支援,如不定時開設展覽,邀請業界人士前來參觀,從而吸引外來投資,擴闊市場空間。\大公報記者陳煒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