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風生/「雙向奔赴」港深攜手勇創世界一流灣區\陳成爐
港深「雙城記」又開新篇。國務院近期批覆了《深圳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明確了深圳作為經濟特區、國家創新型城市、現代海洋城市和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的城市性質。其中,加強深港深度合作與協同發展,優化深港雙城空間格局,攜手共建粵港澳世界級一流灣區,是總體規劃的重要內容之一。
與之呼應,在行政長官李家超的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推動北部都會區發展引擎深化大灣區合作,也恰是香港未來的施政重點方向之一。港深兩城的「雙向奔赴」,在這個秋天為世界一流灣區的建設帶來更強勁動力。
加快帶動創科協同發展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引擎,香港與深圳的深度融合發展直接影響着大灣區建設的成效,兩大中心城市如能進一步全方位對接各自優勢,將充分展現一加一大於二的價值,不僅能增強自身發展動能,更將對周邊區域發展產生輻射帶動作用。
事實上,港深兩地政府一直穩步推進不同領域的交流合作,涵蓋北部都會區發展、創新科技、金融服務、教育、旅遊、商貿及投資推廣、前海發展、專業服務、跨境建設、青年發展、環境保護、醫療衞生等方方面面。尤其是《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發布後,香港與深圳協同發展、優勢互補,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極點和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已成為兩地社會的共識。
如今,總體規劃和施政報告將這種合作和共識推向新的高度。無論「向南」還是「向北」,雙方都意識到步伐必須進一步加快、對接必須進一步深入,尤其對正加快步伐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香港而言,更應加緊籌謀對接舉措,攜手深圳發揮大灣區雙引擎功能,夯實由治及興的良好局面。
從北向南,總體規劃提出要支撐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全方位拓展和深化深港澳在金融服務、科技創新、民生服務等多領域務實合作,加快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等重大合作平台建設。加強與香港深度合作,對接香港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優化深港雙城空間格局,高水平規劃建設深港口岸經濟帶。推動兩地交通設施、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科創空間等方面密切對接與協同發展,探索深港邊界地區合作開發建設和深度融合發展的新模式。
由南至北,施政報告點明香港將推進北部都會區建設,推動河套港深創科園發展,並結合大灣區優勢相互擴容,包括結合內地土地資源和香港空運優勢擴建物流產業圈、促進大灣區機場群協作擴大業務網絡、強化專業資格認可機制、盤活資金流通共同投資大灣區、促進數據流通便民利企、加強大灣區醫療協作和法律合作,以及擴大青年發展空間等。歸根結底,香港要繼續通過構建更高水平互聯互通、促進政策創新突破、共建更廣的規則銜接及機制對接,及加快帶動創科和產業協同發展,推進大灣區建設。
深圳搭台,香港唱戲;方向明確,行動積極。新一屆特區政府上任以來,在中央大力支持和「有為政府」、「以結果為導向」的施政理念下,香港實現了從由亂到治邁向由治及興的積極向好轉變,成績有目共睹。但行百里者半九十,要實現中央擘畫的香港「一國兩制」新圖景,特區上下仍需進一步開拓思維、真抓實幹,主動對接國家戰略,積極穩妥推進各領域改革,破除理念和行動上的桎梏與障礙,一些重點項目需要提速增效,縮短從紙面到現實的時間。
重點項目需要提速增效
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和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香港一直是積極的參與者、推動者和得益者。展望未來,香港需要與深圳深入探討在新形勢下的合作模式,將各自的重大發展戰略有效對接,實現同頻共進,推動港深合作邁向新的階段。香港社會各界尤其要對此加深認識、明確責任,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努力推進,這也是貫徹落實中共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的題中應有之義。
近來,國際上一些機構發表的報告捷報頻傳——香港國際金融中心排名重回全球前三、IPO集資額回升全球第四、重返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今年以來,中央更陸續推出多項支持香港發展的政策舉措。在國家提供的堅強支持和難得機遇下,香港尤需乘東風、促改革,主動擁抱區域協同趨勢,與深圳深化交流合作,共同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努力取得更多互利共贏成果。正如李家超所言,過去的成功不代表將來的成功。只有在進一步的基礎上更向前一步,香港與深圳才能在新時代一起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積極貢獻,並共同邁向更加繁榮的未來。
江西省政協委員、江西省旅港同鄉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