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發展創科還是要發揮企業主體作用 ──廣東創科奇跡系列評論之一
廣東省創造了國際專利申請受理量佔全國一半、高新企業數量連續八年全國第一的奇跡,深圳的國際專利申請量更是連續20年居全國首位。廣東的大學並非全國最強,大科學裝置、國家實驗室、重要科研院所也不是全國最強,先天條件不足卻能取得如此神奇的成果,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企業擔當創科主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香港正全力發展創科推動經濟轉型,廣東的成功故事給我們帶來了啟迪。
擁有多少家世界級的創新企業,是判斷一個城市創新能力的硬指標。在這方面,有中國「硅谷」之名的深圳市實力超群,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48萬家,國家級製造業單項冠軍95家,國家技術創新企業20家。在最近公布的第六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中,深圳有298家入選,位居全國第一,累計培育數量突破1000家。如群星璀璨的創科企業,是深圳創新動能澎湃的根源。
有人總結出深圳創科企業的「6個90%」,即90%以上的創新型企業是本地企業,90%以上的研發機構設立在企業,90%以上的研發人員集中在企業,90%以上的研發資金來源於企業,90%以上的職務發明專利來自企業,90%以上的重大科技項目發明專利來源於龍頭企業。一言以蔽之,企業是創科主體,所有的創新要素配置均圍繞着企業來布局;企業家是創新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每一個成功的創科企業背後,都有一個或數位眼光遠大的領導者。
華為的成長故事最為人津津樂道。當初是代理香港一家企業模擬交換機的毫不起眼的小企業,如今發展成為一家擁有全球超過20萬名員工、實際年銷售收入逾7000億元的全球領先的電訊巨頭。最近十年來,華為累計投入的研發費用高逾一萬億元,國際專業申請量連續7年排名全球第一。華為的掌舵人任正非成為國際風雲人物,其一言一行都受到高度關注。至於互聯網巨擘、且貴為香港「股王」的騰訊,其創辦人馬化騰曾「自我揭秘」表示,上世紀末到訪香港首次接觸到互聯網概念。
包括華為、騰訊、大疆等在內的廣東創科企業,與香港都有一定的淵源。香港曾是其學習對象。事實上,香港在發展創科方面的條件比廣東優越得多,包括市場與國際接軌、大企業掌握大量資源、擁有五所全球百大的院校等,但可惜的是,香港的這些優勢並未能轉化為創科實力,至今沒有培育出一家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科企業,新興產業對整體經濟貢獻的比例也非常有限。正如有人指出,香港來來去去不是地產就是金融,這樣的狀況數十年未改變。
誠然,「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有其特殊性,與廣東的發展不能直接比較。香港是資本主義經濟,市場決定資源分配,商家以為股東創造價值為第一要務。多年前香港曾掀起創科熱,但在亞洲金融風暴打擊和科網股災之下,高科技意味着高風險,不少企業寧願繼續從事收入穩定的傳統產業。事後來看,香港錯失了發展機會,這與一些企業急功近利、未能洞察創科先機,有着莫大的關係。
香港在蹉跎多年之後,如今已奮起直追。新一份施政報告聚焦創新產業、新質生產力,而廣東走過的道路也給了香港信心,更何況香港發展創科有國家的大力支持。當然,香港創科前景如何、發展得快不快,最關鍵還是要企業界發揮主體作用,更加積極主動識變、應變、求變,「疊埋心水」增加在創科方向的投入和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