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冶若水/市民的建築\胡恩威
著名建築師貝聿銘先生的建築作品,大多數都是博物館、教堂和辦公室等類型。例如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台灣路思義教堂和香港中銀大廈。他很少設計住宅類型的作品。貝聿銘非常專注於某幾類型的建築物,他的最重要作品都是博物館和辦公大樓。
另一位日本建築大師山本理顯(Riken Yamamoto),二○二四年獲得有「建築界的諾貝爾獎」之稱的普立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是建築業界最重要的獎項。
山本理顯的設計風格偏向低調。他的建築作品有大學、住宅、市政廳、圖書館、博物館等。建築風格簡潔,多為白色,像畫紙的留白;他的建築設計重視空間多於追求建築的做工用料精緻、其設計空間鼓勵人與建築周圍的開放空間互動,促進社區發展。
山本理顯的幾個重要作品,例如北京的建外SOHO(二○○四),社區住宅建築群,結合住宅、商店、辦公室、餐廳和小廣場等住商混合項目。和西方商業歸商業、住宅還住宅分開的不一樣。它有點像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香港建築物,就是商住的結合:商中有住、住中有商。住宅大廈地下有士多、餐館,樓上有理髮店、跌打醫館或者賓館。山本先生的簡約設計形成了一個以空間為主導的建築風格,正正方方,非常實用。
山本先生在日本有很多住宅和大學的建築作品,例如山川山莊(Yamakawa Villa,一九七七)和函館未來大學(Future University Hakodate,二○○○),設計都是簡約直接、空間主導。這類型的市民建築在日本已經成為了一個主流。山本理顯的作品密切關注「社區」,思考公共與私人、個人與集體之間的界線與關係。他不是追求奇形怪狀的雕塑型建築,而是腳踏實地,用簡單基本的物料:鋼筋混凝土,營造出一個生活空間。
山本先生設計的「桃園市兒童美術館」已於今年四月啟用,同樣由山本先生設計的「桃園市立美術館」則預計在二○二六年完工。桃園市兒童美術館採用簡單結構,斜屋頂以及柔軟曲線的遮陽板外牆營造出「山丘」外觀的建築群體;美術館內舉行與兒童藝術有關的展覽。
其實香港建築也可以學習山本先生的做法,尤其是公屋和居屋的建築設計,不一定是倒模式的設計;倒模形式的設計削弱社區感凝聚力和生活感覺。特別是在新的經濟模式下,是否可以有更新類型的公屋設計?公屋是居住和商業結合在同一個空間裏,這也是山本先生的商住結合理念。而且山本先生設計的工程造價合理,香港在目前建築費高昂的情況下,可以考慮到日本取經。甚至邀請山本先生設計一些新類型公屋。令香港的公共建築有創新的設計和感覺。如住客能搬進山本先生所設計的創新公屋,或能促進住戶與社區的空間連接。
建築是藝術生活空間。建築有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如何讓平民在生活裏能獲幸福感?而空間的實用功能性也是非常重要。山本理顯透過建築設計,重構人與社區的關係,打破私空間與公共空間的界限,從而促進溝通互動改善生活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