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海漫遊/著名作家孔枝泳黎紫書來華與喬葉等對談「女性創作」 亞洲「她力量」書寫生命浮沉

  圖:對談活動現場。\大公報記者張寶峰攝
  圖:對談活動現場。\大公報記者張寶峰攝

  近日,一場以「世界在我們面前打開─亞洲小說家筆下的女性力量」為主題的文學對談活動,在北京單向空間舉行。在各地慕名前來的讀者面前,韓國作家孔枝泳、馬來西亞作家黎紫書、中國作家喬葉、遼京,分享了各自的寫作故事,暢談了文學的價值與意義。在窗外淅瀝小雨的映襯下,這場有關「女性創作」的對談,顯得更加溫馨而熱烈。\大公報記者 張寶峰北京報道

  作為嚴肅文學一以貫之的主題,「文學與現實的關係」總是作家們繞不開的話題。面對作家遼京的提問,韓國作家孔枝泳直言自己還沒有答案。但事實上,這位蜚聲亞洲的女作家已經用自己的作品回答了這樣的問題。在名作《熔爐》中,孔枝泳用深沉的現實主義筆觸和強烈的人文關懷,揭露了聾啞學校中虐待兒童的種種黑幕。小說出版後,引發巨大轟動。  

  「像摩斯電碼傳遞信息」

  「小說的重點並不是敘事本身,而是要寫出人們對待這些事件的態度,以及為改變生活而發生的悲喜劇,進而引發更多人的思考。」孔枝泳說,「在這個劇烈變化的時代,總有一些東西是必須要保留的,比如生命的尊嚴和思想,我是為守護這些價值而不懈奮戰。我希望自己像發出摩斯電碼和星光一樣,給人們傳遞信息和溫暖。我也相信,肯定有人在某個地方等待着這些信號與光亮。」

  黎紫書的《流俗地》曾在華語文壇引發廣泛關注。作家在這本書中寫到「吾若不寫,無人能寫」。這句貌似「狂言」的話,其實表達了她對作品與現實之間關係的思考和判斷。「我曾經做過多年的記者。相比於新聞寫作,小說家更應該用文學的眼光,去發現新聞到不了的地方。比如我的家鄉和那裏的人們,看上去可能乏善可陳。但在我眼裏,他們也都有自己的高光時刻。反過來,我們每一個人其實也都跟他們一樣平凡。」

  喬葉是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得主,她的《寶水》如靜水流深一般,將一座「文學村莊」裏的故事娓娓道來,並引發了人們對於個體與鄉土關係的思考。「我一直認為,故鄉是離開才能擁有之地。只有背井離鄉,成為一個異鄉人,你才能擁有故鄉。作為每個人的情感基因和精神記憶,故鄉折射了個體與世界的複雜關係。在《寶水》中,我也盡力去盛放這種複雜性。」

  「文字留白讓讀者參與進來」

  在文學界,一直有「文以載道」和「純粹文學」的爭論。時至今日,文學是要承載善惡判斷的價值輸出,還是更應該摒除個人化的觀念?對此,孔枝泳給出了十分誠懇的回答。「我認為,善就是讓所有的生命都能生長出來。那種進步也能夠惠及越來越多的底層弱者。我現在的想法,就是通過自己的創作,讓善和進步惠及更多的底層的人。」

  在《流俗地》中,黎紫書講述了「盲女銀霞」的命運浮沉。在對銀霞遭遇欺凌的書寫中,黎紫書也表達了自己對於文學價值觀的看法。「經常有人問我,為什麼要安排盲女被侵害這樣的情節?究竟誰是作案的人?」黎紫書說,「在我看來,誰侵犯了銀霞並不重要,我要通過這種留白讓更多的讀者參與進來,進而傳遞出我對於社會問題的看法。」

  「每個人都像一口小井。但是當井打到足夠深的程度,地下河都是相通的。」喬葉說自己很喜歡這個比喻,「當寫作者的小井,打到足夠深的時候,就一定能夠引起更廣泛的回響。這就是魯迅先生說的──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

  對於女作家們真誠的分享,現場觀眾不時報以熱烈的掌聲。這場對話也是「孔枝泳中國文學之旅」的一部分。此前一天,孔枝泳還與作家止庵、徐麗紅、闞梓文等共同舉行了「從《熔爐》到《遠海》──孔枝泳作品分享會」,幫助內地讀者進一步了解這位被譽為「韓國文學自尊心」的著名女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