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香港需籌謀應對「騎行」趨勢


  本港昨日有一名68歲男子在白石角踏單車期間暈倒送院,上周五(4日)亦有一名14歲少年在八鄉踏單車返家時被車撞重創,而上月中還有一名內地單車女網紅於大嶼山「騎行」時被旅巴輾斃。今年首8個月,本港涉及踩單車死亡人數按年倍增至8人,情況令人關注。事實上,近年來各地「騎行」熱潮不斷升溫,成為健身、旅遊和環保新趨勢,背後形成一條條經濟利益鏈,本港在法規、道路和產業發展等方面應做足措施,跟上形勢,既保障市民和旅客健康意識和生活體驗的提升,亦莫錯失「騎行」經濟的發展潛力。

  「接受大自然的擁抱」、「風裏都是自由的味道」、「說走就走,還能減肥」,類似的煽情描寫、帖文標題或廣告,已成為網上和不少商家鼓吹或提倡的追求健康、環保和別具特色的旅遊體驗等新生活方式,在抖音和小紅書等社交平台持續成為風尚,早午晚間騎單車出行花樣百出,種類繁多,各地亦由過去的「citywalk」進一步演變形成各具特色的「cityride」,成為「窮遊」新時尚並高踞熱門運動的榜首位置,而近年頭腦靈光的商人又挖掘出環保Eco-Riders這新概念等。

  相應地,各網購平台和騎行俱樂部推出的單車類型也五花八門,公路單車、山地單車、多功能單車、小輪車、城市綜合自行車等等,又衍生出入門版、初中高級和專業版,以及碳纖維和鋁合金材料結構等,再因應四季不同又有各自不同的裝備,如不同防曬用品、面罩和騎行服等,並催生出不同的網絡紅人和直播節目。內媒報道,去年內地售價1,000元人民幣以上的單車產量達1,215萬輛,同比增長15.1%。可見背後各種產業規模有多大。

  正因為如此,與單車出行相關的法規和責任等問題變得愈來愈複雜,例如上月河北保定市一名11歲少年隨父親跟直播團隊「騎行」期間摔倒在一條官方未正式開通道路,遭私家車輾斃,當中的法律責任問題引發包括專家在內的各方議論紛紛。本港既不應錯失相關經濟熱潮,推進「無處不旅遊」時又不能忽視相應風險,需提前做好道路設計、使用規則和法例配套,而並非僅僅是戴不戴頭盔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