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遺傳患者 盼獲藥物名冊資助

  圖:希林氏病患者、關注團體及議員,促請政府將新藥納入藥物名冊的資助範圍。
  圖:希林氏病患者、關注團體及議員,促請政府將新藥納入藥物名冊的資助範圍。

  【大公報訊】記者鍾佩欣報道:全港約有數百名患者罹患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希佩爾—林道病」,簡稱希林氏病(VHL),遺傳率高達五成,患者腦部、脊椎、腎臟等或會無止境出現腫瘤,而最常見治療方式是切除手術及放射治療。本港現時約有20人適合使用新藥,有效縮小腫瘤,減少做手術的次數及風險,惟新藥費用約12萬元一個月,普通家庭難以負擔。有關注團體及議員促請政府,盡快將治療VHL有效新藥納入醫院管理局藥物名冊的資助範圍,避免患者陷入「有藥可醫,但無錢可醫」。

  現年72歲、患有罕見病VHL的吳先生,1987年首次病發,至今接受四次腦部手術,去年九月發現腎臟生長約四厘米腫瘤。他是退休公務員,去年11月起受政府資助試用新藥,目前腫瘤已縮小及受到抑制,病情好轉。他在六兄弟中排行第二,其中三兄弟已因腦腫瘤離世,他的小兒子也遺傳VHL,於2020年因腦腫瘤離世。吳先生坦言,當初不知道VHL具遺傳性,「如果早知道,就不會生小孩。」

  減少切除腫瘤手術風險

  吳先生同家族的兩位侄子也遺傳VHL,40歲的Matt自病發以來,眼睛、腎臟、腦部和脊椎都出現腫瘤,經歷不同手術,Matt坦言,家人相繼離世,自己單身無子女,感覺孤身作戰,期望政府將VHL的「救命藥」納入藥物名冊,減輕經濟負擔。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王俊威表示,切除腫瘤手術等費用昂貴,重複診斷、治療及手術對患者及醫療系統造成較大壓力。數據顯示,近年獲批准的新藥,能令腎腫瘤縮小67%,胰臟腫瘤縮小91%,中樞神經腫瘤縮小48%,減少手術和護理成本,減輕患者經濟負擔。

  神經外科醫生胡日明表示,切除手術後,患者的活動能力和器官功能存在永久性損害的風險,長期治療的壓力下,患者與家人的心情難以保持正面。神經外科專科醫生何文傑稱,VHL遺傳性高,對患者是不斷循環的悲劇,面臨「腫瘤切完又再生」的苦況,而新藥證實有效抑制腫瘤生長,為病人帶來新曙光。

  立法會議員葛珮帆表示,她早前已致函醫院管理局,建議盡快將VHL有效新藥納入醫管局藥物名冊的資助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