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治騙宜用重典
本港騙案問題日益嚴重,今年頭七個月平均約每13分鐘便有1宗騙案發生,情況令人震驚。過去一個月,警方以「洗黑錢」、「串謀詐騙」、「以欺騙手段取得財產」及「使用虛假文件」等罪拘捕38男15女,年齡介乎21至71歲,涉款總額超過7,800萬元。近日亦有一名15歲女學生及一名16歲男學生落網,兩人涉及12宗「猜猜我是誰」騙案,涉款達110萬元。騙案有氾濫及年輕化趨勢,顯示現行防騙及打擊措施效果不足,當局有必要及早提升應對,避免傷及社會根基。
根據警方通報,本港今年首7個月共接獲24,407宗各類型詐騙案,同比大幅增加近12%,涉及損失金額多達51.4億元。去年青少年參與詐騙共有589人,同比上升73.2%。此一趨勢,顯示當局現行防騙及打擊措施未能取得應有效果,且對騙徒沒有起到震懾作用,令本港逐漸成為各地不法分子眼中的「肥豬肉」。保安局副局長卓孝業日前證實,警方近期首次發現跨國犯罪集團在香港設立據點,並派遣境外成員利用虛假身份購買本地電話卡進行詐騙,當局上月共搗破4個由集團經營的行動據點,拘捕11人,檢獲超過80,000張預付電話卡。可見各類騙案的社會危害性正不斷擴大,若不及時下大決心整治此一毒瘤,情況只會愈來愈複雜嚴重。
科技日新月異,騙案五花八門,手法層出不窮,不法分子不但掌握受害人的私隱資料,利用AI和深偽技術就能輕易製作以假亂真的聲音和影像,市民即使保持警覺有時亦無濟於事。過去數年,執法部門破案數量及拘捕涉騙人數不可謂不多,但騙案數量和參騙人數不跌反升,年齡更有年輕化趨勢,正正說明打擊阻嚇力不夠、犯罪成本過低以及法規對市民的保護力不足。事實上,面對騙案危害性大增,各國都以組合式立法和嚴刑峻法原則提升應對,例如歐盟推出《數碼服務法》,規管對象包括谷歌等科技和電訊公司等。雖然嚴苛法律或會造成一些不便,但在詐騙罪行如此猖獗及科技如此輕易被利用於行騙的情況下,用重典加以整治,是保護市民及避免社會誠信體系被摧毀的必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