墟 里/美國新家庭\葉 歌
美國成年人中有四分之一曾在青少年時代與父母中至少一方斷絕關係。身處其中的父母多半對子女的決絕不能理解,表示之前毫無預兆,並指責社會上流行的「童年創傷」、「有毒」(Toxic)父母等標籤是含糊其辭、不負責任的濫用。他們覺得,有些子女「拋棄父母」,是為了逃避扶養老人、照顧病弱雙親的道德義務。
但美國專精家庭關係的心理諮詢師不承認自己是破壞美國家庭的始作俑者。他們說,病人基於自身安全和健康的需要,在心理醫生的引導下是獨立做出決定的。如果有人遭遇家暴或生理、心理上的虐待,甚至面臨生命危險,選擇離開施暴者難道不是正當舉措嗎?即便父母的行為沒有達到虐待的程度,他們和子女對同一事件的解讀也可能不同。世事變遷,父母童年時代的標準和子女的有所不同,不能體會孩子對關愛或尊重的需求,親子之間發生矛盾也不足為奇。
同時,美國出現了中老年人和沒有血緣關係的不同輩者同享居住空間的新現象。有房一族希望找到同住者分擔費用、家務,回家有人說說話,出差時有人照料房子,經濟、心理上都有益處。因為其中一方屬於出生於二十世紀中期的嬰兒潮(Baby Boom)一代,他們的同住者被稱為「潮友」(Boommate)而非「室友」(Roommate)。
專家認為這種新型居住方式能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緩解住房危機,也增進人際交流,抵禦「孤獨疫情」,是雙贏的好事。這也說明美國的家庭結構及對家庭的認知、標準都在發生變化。這是家庭「貶值」、道德淪喪,還是有利於社會進步、個性自由,就見仁見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