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專欄/推動社區精神健康服務的新契機\周嘉俊
近年來,香港人的精神健康狀況備受關注。研究顯示,每七位香港人中就有一位會經歷一般精神疾病,如焦慮症、抑鬱症等,意味着市民身邊的家人、朋友和同事,都有可能正與精神健康問題搏鬥。自今年8月起,政府推出的「健康心靈先導計劃」正可以在社區為他們提供多一條出路,讓他們可以及早獲得支援。
「健康心靈先導計劃」於屯門、油尖旺及東區地區康健中心或地區康健站試行,為市民提供免費的精神健康評估服務,並將有需要的市民轉介至新生精神康復會或「香港心聆」作進一步跟進。有輕度至中度焦慮或抑鬱症狀的市民可獲得約6至8節低密度心理治療,例如認知行為治療、接納與承諾治療及靜觀為本治療等獲實證支持的介入方法。計劃不僅有助及早識別和介入精神健康問題,更標誌着香港在推動分層護理模式方面的重要進展。
現時,醫管局精神科門診穩定新症佔總新症個案77%,而輪候時間中位數則是由20至75星期不等(視乎醫院聯網而定)。這些穩定新症其實有部分可以接受低密度心理治療,並在社區進行跟進。因此,「健康心靈先導計劃」將有效緩解目前精神科專科服務的壓力。通過在社區層面提供初步評估,並將有需要的市民轉介至非政府機構作進一步跟進,有助減輕精神科醫生及臨床心理學家的工作負擔。這種分層護理模式不僅能夠提高整體服務效率,還能確保真正需要專科治療的患者能夠更快獲得幫助。
此外,計劃有望幫助市民跨越標籤效應,敢於求助。研究顯示少於兩成出現焦慮或抑鬱症狀的市民願意主動求助。由於地區康健中心提供綜合健康服務,相比於精神科門診就醫,市民可以更放心,不怕造成標籤效應。同時,將精神健康評估服務融入社區,可以降低求助門檻。因此,計劃不僅有利於早期發現和介入精神健康問題,還鼓勵更多市民及早關注自身的身心健康。
為進一步提升計劃的成效,政府可以考慮建立統一的跨專業數據溝通系統,連結地區康健中心、非政府機構和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實現信息共享。這不僅可以避免市民重複描述病情,減輕其心理負擔,還能為服務提供者提供全面的病史資料,有助於更準確的診斷和治療。
政府可於下一階段擴大合作網絡,將基層醫療服務提供者,如家庭醫生和中醫,納入轉介體系。這不僅能擴大計劃的覆蓋面,還能充分利用醫療專業人員與市民長期接觸的優勢,及早識別潛在的精神健康問題。
「健康心靈先導計劃」體現了善用專科以外人力資源提供服務的重要性,有助減輕專科服務的壓力,同時擴大服務覆蓋面。這種創新模式不僅能夠提高精神健康服務的可及性,還能強化社會對精神健康的重視。
此外,計劃與香港整體基層醫療發展方向相呼應,有助實現從治療向預防的重心轉移,通過在社區層面提供評估及跟進服務,及早識別和介入有精神健康問題的個案。這種以預防為重的方法與內地及世界各地的醫療發展趨勢一致,強調在日常生活中關注和改善精神健康,對市民的個人健康有利外,還能降低整體醫療成本。
「健康心靈先導計劃」的推出標誌着香港在應對精神健康挑戰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計劃將為香港建立一個更加全面、高效的精神健康服務體系奠定基礎,最終實現提升全民精神健康水平的目標。
團結香港基金醫療及社會創新研究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