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分析/大眾汽車的內憂外患\李靈修
大眾汽車上周一(2日)宣布本土德國裁員,引發全球媒體關注。但事實上,企業深陷泥潭已有時日。過去5年,大眾汽車市值蒸發近三分之一,是歐洲表現最差的汽車製造商。而在去年10月,集團已解僱旗下軟件公司CARIAD近三成員工,只不過經營狀況仍未有起色,只能將裁員大刀砍向主營部門。
大眾汽車的狼狽是德國經濟衰退的縮影。自俄烏衝突爆發之後,德國天然氣及電力價格的飆升,大眾就曾多次傳出停產本土工廠的消息。8月德國失業率錄得6.1%,創2021年5月以來峰值;失業人數增加2000人,為連續第20個月失業人數上升。宏觀經濟持續疲弱,國內銷情自然難有起色。
更重要的是,由於集團內部架構冗餘,新能源轉型遲遲不見突破。從2016至2022年,大眾累計研發投入達1031.21億歐元,但一直不能在業績層面得到兌現。2023年6月,大眾設立目標,希望2026年營業利潤率到6.5%。但到了2024年上半年,大眾主要乘用車品牌的營業利潤率跌至2.3%。
新能源轉型慢 在華銷售跌
中國是大眾汽車全球單一最大市場,但今年上半年在華銷量為134.5萬輛,按年下滑7.4%,僅佔大眾總銷量的30.9%。而在過去數年,大眾中國的銷量佔比一直都在40%以上。
今年4月,大眾汽車對外披露中國市場最新戰略,計劃2030年銷量達到近400萬輛,相當於佔約15%的中國市場份額。然而,大眾在本輪價格戰中沒有足夠競爭力,上半年集團在華營業利潤僅8.01億歐元,按年跌30%。其中,第二季度虧損1.93億歐元。
7月5日,歐盟對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徵收27.4%至48.1%關稅。據研究機構Dataforce稱,中國電動車品牌7月在歐盟電動汽車註冊量降至9.9%,而去年同期為10.2%。可以預見,中國政府未來將採取一系列反制措施,這對於高度依賴中國市場的大眾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