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金陵醫派」奠基人張簡齋的香江緣
在中醫界,「南張北施」名噪一時,當中的「南張」張簡齋,作為金陵醫派領軍人物,曾在1949年攜全家遷居香港,為當時的香港中醫帶來新的變化。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南京金陵醫派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張工彧日前接受大公報記者專訪,分享張簡齋與香港的故事。\大公報記者 徐小惠
在張簡齋來到香港之前,張氏已經帶領金陵醫派從逐步崛起發展至鼎盛,成為南方醫學的一大派系。張簡齋在1929年帶領中醫藥界抗議並迫使國民政府撤銷其提出的「廢止舊(中)醫以掃除醫事衞生之障礙案」,又在後來參加籌建「中央國醫館」、興辦「南京國醫傳習所」,辦學培養青年中醫百餘人,為中醫事業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朝十晚十行醫勤
張工彧的母親王問儒就是當初南京國醫傳習所第一屆的學生。「她是張簡齋先生的嫡傳弟子,張簡齋對她也一直厚愛有加。我母親當時畢業後,繼續跟張簡齋學習治療臨床疑難雜症。」在張簡齋的教學下,王問儒成為後來江蘇省知名的中醫內科和婦科醫生,而後張工彧又繼承了母親的中醫事業,繼續發展金陵醫派。張簡齋對於中醫傳承發展之貢獻從中可見一斑。
上世紀40年代,考慮到香港形勢,有利於發展中醫,亦便於和社會各界人士交流,於是張簡齋決定舉家遷居香港。張工彧提到,當時的香港中醫界,「開得處方以古方為主,變化很少。」
張簡齋來到香港後從事醫療活動,一些學生追隨他到香港定居。「他看病,用藥清靈,重點突出,效果靈驗,他以高超的醫學水準和技術為香港民眾提供很好的中醫服務,受到中醫界和社會人士的認可和歡迎,也給香港中醫界帶來一股清風。」
「當時香港有一句話,說如果有人要想找張簡齋醫生,只要跟黃包車夫講一聲,他立馬就給你送到。」意指張簡齋當時在香港民間名氣之大,亦可見其行醫之勤。「他看病非常特別,他是早晨十點開始看病,一直看到晚上十點,然後吃飯睡覺。第二天早晨十點繼續看病。周而復始。他可以雙手搭脈,然後嘴上再講另一個病人的問題,他同時可以看三個病人。在當時民國時期是獨樹一幟、屈指可數的。」張工彧說。
廣交朋友積極交流
此外,張簡齋在港期間,廣交朋友,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和文化交流活動。「他通過開座談會、發表演講、組織小型沙龍等形式,宣傳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價值理念;同時,他也積極推動國際文化交流,關注國際醫療前沿和海外華人社區的發展,與海外華人交往頻繁,曾擔任客座教授和名譽博士,以其獨特的理念和獨到的見解受到香港和國際友人信任和尊重。」
張工彧認為,張簡齋的社會影響不僅在香港,還輻射到了海外華人社區。1950年5月,因積勞成疾,張簡齋在港離世。「噩耗傳來引起了海內外各界人士的震驚,張先生的靈堂設在門診部大廳內,前去弔唁的社會各界人士絡繹不絕,輓幛排列到門外兩側。」
「張先生仙逝之後,其在香港的寓所一直得到保護並定期修繕,並得到相關組織的支持與維護。同時,一些私人團體組織和傳統文化追隨者自發對其進行定期巡查和維護,足以體現張先生在港影響力之深遠。」張工彧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