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海觀瀾/柯文哲的「政治生意」惹火燒身\朱穗怡

  民眾黨主席柯文哲陷入了從政以來的最大危機:其選舉假賬風波還沒有了結,就傳出妻子陳佩琪用兒子名字開公司、且公司地址竟然就是民眾黨黨部;之後陳佩琪又被爆去看逾億元(新台幣,下同)的豪宅,柯文哲竟然還「火上加油」,說「我們本來就買得起,不用裝窮」;然而,「好戲還在後頭」,柯文哲再被揭發以選舉補助款4300萬元,在立法機構附近購置房產,他辯稱是作為個人辦公室。由此可見,在台灣,政治是一門「好生意」。但當年柯文哲初入政壇時是以「清新、清廉」的形象作為「招牌」,吸引年輕選票,而如今其選舉賬目、選舉款項疑點重重,被批評「公款私用」,其「人設」正在崩解。島內民調顯示,超過半數受訪者對柯文哲的看法變壞,逾4成受訪者認為柯文哲應負最大責任。

  民眾黨選舉賬目混亂,島內檢察機關已介入調查,是否有違法之處還待調查,但早前柯文哲和民眾黨已承認政治獻金申報存在漏報、誤報,但把責任推給了會計師。如今柯文哲用4300萬元選舉補助款購買房產,純屬是他個人行為,這次找不到「背鍋俠」了,他卻依然辯稱是遵循國民黨和民進黨的「慣例」,但很快就被「打臉」了。因為國民黨的「慣例」是候選人選舉補助款全數歸入黨庫,至於民進黨,則是一部分選舉補助款歸入黨庫,其他部分捐給公益、成立基金會或照顧黨工等。而曾參加2024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的柯文哲據說把三分之二的選舉補助款「據為己有」。根據島內選舉相關法律,各組候選人得票數達當選票數1/3以上者,都可獲得每票30元的競選經費補貼,而政黨推薦的候選人之競選費用補貼,應由政黨領取,二黨以上共推候選人,也應共同具名領取。這當中雖無規定政黨領取後的用途,但外界解讀「由政黨領取」意味着應由政黨使用,而非落入私人口袋。

  柯文哲把選舉補助款當作私人款項來處理,是否觸法,還需由有關部門進行調查和判定,但柯文哲10年前參選台北市長時曾言之鑿鑿地聲稱要將選舉補助款捐作公益,還宣揚自己是最「清廉」的政治人物。在2024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期間,他還多次「哭窮」,呼籲支持者傾囊相助。但如今柯氏夫婦又是看豪宅,又是豪花數千萬元買辦公室,這讓當初捐款支持柯文哲的台灣民眾情何以堪?有台媒指出,這不禁讓人想起選舉前夕「藍白合」失敗,難道是民眾黨擔心若與國民黨合作,選舉補助款會流入國民黨和民眾黨的共同賬戶,不能隨心所欲地使用,所以拒絕「藍白合」,使得只有4成民意支持的民進黨賴清德當選?

  近月台灣政壇頻頻爆出弊案,民進黨、國民黨和民眾黨皆有涉案者。外界憂慮涉弊將成為台灣政壇的「新常態」,將重挫台灣民眾對當政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