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防中暑指引需具可操作性


  漁護署一名職員前日於大帽山採集植物標本時猝死,死因仍待調查,送院途中急救時被發現有中暑跡象,引起公眾關注。特別是最近調查亦發現,逾半需於酷熱天氣下工作的受訪者認為,當局今年更新優化的防中暑指引依然未能為勞工提供足夠保障,52.5%的受訪者表示曾出現中暑症狀。負責進行調查的工聯職安健協會認為,當局應盡快檢討相關指引,同時應立法強制執行指引中的風險評估,制訂適合措施及加強宣傳,以進一步保障工人安全。

  近年酷熱天氣持續增多,天文台推算至本世紀末,本港的酷熱日數平均每年將上升至多達112 日,需要長時間在戶外或高溫環境下工作的人士,中暑引致傷亡的風險將不斷上升。政府有見及此,於去年5月中開始推行《預防工作時中暑指引》(「指引」)和「工作暑熱警告」,提醒僱主及僱員採取適當措施預防中暑;今年5月針對各方意見再進行優化,將工作暑熱警告與天文台的極端酷熱天氣特別提示掛鈎,並調整工作暑熱警告取消機制,避免頻繁出現警告「彈出彈入」情況,體現政府施政為民,保護市民生命安全的堅定意志和決心,認真抵讚。

  然而,極端酷熱天氣的次數和溫度均超乎想像,由本年6月至今超過40天發出了「酷熱天氣警告」,並且不少是連續多天氣溫高達攝氏30度以上,令需要在戶外工作的打工仔叫苦不迭「嗌救命」。香港建造業總工會等團體,在指引更新後,直指當中所存在漏洞及部分公司未有遵從的情況,一再表達關注指引的成效,呼籲當局認真考慮以立法強制執行指引中的「風險評估」,制訂適合工作環境的防暑熱措施。

  要強制執行需通盤考慮香港實際情況,一是不同場所中的不同工種面對的酷熱風險不同,二是也要考慮對資方的保障,特別是工期因酷熱日子大增,倘若特定工序頻繁停工出現樽頸,導致其他環節斷鏈而延誤工期該怎麼應對?是否應參考打風和黑雨等情況獲得同等保障?這些問題社會各界都應平心靜氣坐下商談,讓指引在日常操作層面更切實可行,提升法律效力才不會顧此失彼,才能真正有效保障勞工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