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聞港食/雞絲冬瓜湯\蕭欣浩
大灣區交流,較常到澳門,穿街兼走巷,常有新發現。訪澳常吃葡撻、豬扒包,朋友追新嘗舊,要吃葡撻雞蛋仔,再覓雞湯米粉。雞湯米粉配方不一,有加蟲草花,有添冬瓜,味道完全不同。沿十月初五街,走近沙欄仔街,一餐廳以雞湯米粉著名,冬瓜湯底,煮雞浸米,消暑清新。
雞湯吃法多,清燉純飲,煮肉炒菜,泡飯滾粥,都可用上。清代《清稗類鈔》談當時奢侈的飲食風尚,提到「一湯四餚,葷素參半」,就有雞配冬瓜煮湯的配搭:「湯餚置於案之中央,如舊式。若在夏日,則湯為火腿雞絲冬瓜湯,餚為荷葉所包之粉蒸雞、清蒸鯽魚、炒缸豆、粉絲豆芽、蛋炒豬肉,點心為黑棗蒸雞蛋糕或蝦仁麵,飯後各一果。」火腿雞絲冬瓜湯,現代重現不難,滾湯慢燉,或製瓜盅,同是方法。缸豆,或寫作「豇豆」,又稱「長豆」,香港多稱「豆角」,熱炒豆角,古今皆有。
雞湯味豐,燕窩味寡,以湯入味,早有傳承。清代《浪跡叢談》談燕窩煮法,雞湯不可或缺,簡說如下:「今京師好廚子包辦酒席,惟格外取好燕窩一兩,重用雞湯、火腿湯、磨菰湯三種瀹之,不必再攙他作料,自然名貴無已。」燕窩浸好理淨,以三種湯來煮,分用靈活,合用豐腴,逐層添味,不外加料。湯品接近現時所言「頂湯」、「上湯」的概念,用於燴翅、煮參。
雞湯味美,同具食療價值,能用於補身養生,現代黃酒煮雞、麻油雞湯、雞鮑翅湯,各具特色。明代《景岳全書》記載「黃雌雞湯」能治產後腹痛等症,先取「小黃雌雞」「去頭足腸翅細切」先煮成雞濃湯,再加當歸、白朮、熟地黃、黃芪、桂心煎成藥湯,一日三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