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局發指引 4範疇管風險

  開放銀行參與GenA.I.沙盒 制訂保障消費者原則

  為進一步推動A.I.應用,金管局早前宣布與數碼港推出新的GenA.I.(生成式人工智能)沙盒。該局昨日向銀行業界發出指引,指已就銀行面向客戶服務的GenA.I.應用,制訂了一套保障消費者的指導原則以保障消費者。有關指引涵蓋四大範疇,包括管治與問責、公平性、透明度與披露,及資料私隱及保障,讓銀行管控風險。

  金管局助理總裁朱立翹表示,銀行在GenA.I.應用方面,現集中於優化內部業務運作,而面向客戶的服務,即直接與客戶連繫的層面,例如產品銷售,GenA.I.的應用仍處於起步階段,但金管局已制訂一套指導原則,以保障消費者,並於7月下旬向業界展開諮詢,以及在昨日向銀行發出指引。

  有關指引將涵蓋4大範疇,包括1.管治與問責,銀行應在GenA.I.應用的早期階段採用「人在環中」原則,即在決策過程中適時作出人為干預,不會由GenA.I.自主運作,確保GenA.I.模型產生的結果不會出現不正確或有所偏頗。2.銀行要保障公平性,應確保其GenA.I. 模型能為客戶提供客觀、一致、秉持道德操守及公平的結果。銀行在早期階段應向客戶提供退出使用GenA.I. 的選擇權,並在客戶要求的情況下容許人手干預或覆審。3.銀行應透過適當、準確和可以理解的披露,為客戶提供GenA.I.應用透明度,並就GenA.I.模型的使用、目的及局限性等問題與客戶溝通,以加強客戶對模型生成的理解。4.指引又要求銀行採取有效的保護措施,保障客戶資料。特別是涉及收集個人資料並且由GenA.I.應用程式處理時,銀行應遵守個人資料(私隱)條例。

  金管局昨表示,人工智能近年急速發展,銀行能夠利用相關技術為客戶提供更加個人化的服務,也更有效處理和分析大量數據,例如偵測可疑交易或欺詐行為,大大提升了銀行的業務運作效率和客戶體驗。新推出的GenA.I.沙盒,有助鼓勵銀行研究更多應用場景,其應用範疇包括風險管理、檢測和預防欺詐及客戶互動等。而就風險管理潛在用例包括,自動分析借款公司的財務報表及相關新聞,並提供風險評估報告及適時的風險預警,從而提升貸款審批及管理流程的效益,以及協助了解各地的最新合規要求,並按銀行情況,解讀和建議風險管理措施。

  協助銀行識別欺詐訊息

  就檢測和預防欺詐的潛在用例,包括自動審視大量網站、電郵、短訊內容,協助銀行自動識別欺詐訊息,並作出適時反應,及防範深度偽造(Deepfake)騙案。其中就深度偽造騙案,金管局指由Deepfake製造的影像仿真度愈來愈高,相關工具在網上亦日漸普及,而利用金管局與數碼港的GenA.I.沙盒,銀行及科技公司能採用不同Deepfake模型,包括換臉、對口形等製造樣本,混合真實圖片及影片,供偵測系統作深度學習及分析,不斷提升偵測Deepfake的能力,訓練出比生成器更出色的辨別器。

  未發現深度偽造成功開戶

  金管局及港銀至今並未發現有騙徒利用深度偽造成功通過銀行開戶或高風險交易的身份驗證,但會繼續密切關注相關的詐騙手段,而金管局亦會提供更多深度偽造的樣本供業界進行分析,並於適當時候發出指引。

  另外,金管局昨透露,自2016年起透過金融科技監管沙盒及金融科技監管聊天室,已協助超過1,200個金融科技應用項目,涵蓋範圍廣泛,當中包括超過340個人工智能(A.I.)項目、80個應用程式介面(API)項目和50個區塊鏈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