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歷史/煤炭博物館見證奮鬥歲月
走進烏海煤炭博物館,可以從圖片、標本、室內場景等形式感受烏海那段與煤炭有關的歲月。半個世紀以來,烏海煤炭工業發展的歷史有太多令人感動的故事,亦彰顯出一代代煤炭工人「創業、奉獻、爭先」的奮鬥精神。
烏海岩畫始創於新石器時代,有逾6000年歷史。當地山脈中,有六條山溝的溝口上,畫有大量精美的岩畫,煤炭博物館亦展出不少極具代表性的作品。烏海的岩畫題材廣泛豐富,包括翩翩起舞的「火柴人」、生動活潑的動物、各種神秘的符號,展現先人對太陽、宇宙等多種崇拜。講解員趙軍表示,「『太陽神岩畫』的外圍畫着有無限光芒的太陽,畫面的正中央則是一個面帶微笑的老爺爺形象,象徵祖先對光明與溫暖的渴望、對自然力量的敬畏、對生命力的崇拜。」
推動產業轉型綠色發展
從前,生活在烏海的人多為北方遊牧民族,這裏處於農耕和遊牧民族的交界地帶。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這裏戰爭不斷,人口嚴重外流。
1958年包頭鋼鐵公司成立,烏海逐漸成為「煤炭之城」。為了修建包蘭鐵路,需要烏海的煤炭煉鋼,大量有技術有能力的人才響應國家號召,背井離鄉來到烏海,為當地的煤礦產業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
彼時,煤炭工人條件艱苦,只能傍山鑿洞、就地開窰,甚至搭草棚。趙軍表示,「1958年,整個烏海地區只有八十多間小土房,很難為瞬間湧入的兩萬多人提供充足住宿。因臨近寒冬,採煤大軍便在荒山野嶺用石頭搭建小房子,因為這比露天宿營、鋪草為褥強,所以當時人們覺得有個石頭房就很享受了。至於用水和食物,則全靠人們去黃河拉運,人們用臉盆煮飯,用鹹菜、鹽和辣椒麵下飯。」
煤炭屬非再生能源,煤炭資源的日益枯竭、開礦帶來的環境問題,是資源型城市發展所面臨的挑戰。2005年起,烏海大力整合煤炭資源,將1000多家煤礦整合為13家,未來計劃以工業精細化的產業為主,將煤炭延伸鏈升級得「更精、更細,也更廣」,致力打造全球最大的BDO一體化生產基地和產業技術創新中心,讓城市依託而不依賴資源,做好資源轉化增值文章,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為此,烏海在煤炭資源相對富裕的發展期大力推動轉型發展,走向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趙軍表示,「烏海以控制煤炭的生產來進行產業轉型,如今每年生產約四千萬噸煤炭,通過配套的下游化工產業鏈條促進產業多元化,調整產業結構。」\大公報實習記者
周汀柔、馮智然、趙錦誠、陳詠琳、蔡偉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