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關愛基層 點滴做起


  食物回收組織「食德好」最近一項有關弱勢群體的調查發現,多達44%受訪者曾為節省開支而捱餓,32.8%過去6個月曾因經濟困難減少用餐次數,反映本港貧窮問題依然嚴峻。現屆政府在上一份施政報告推出多項措施,致力提升基層家庭生活品質,取得不少進展。但解決貧困問題非一朝一夕之事,社會各界應與政府齊心協力,「勿以善小而不為」,點滴善舉亦能令不少人受益,意義非凡。

  今次調查於上月進行,對象為居於葵青及深水埗區的領取綜援人士、殘疾人士、低收入人士等合共509名基層市民,結果與過去的一些研究和數據指標大致脗合。本報過去數年亦報道不少社會上的貧窮情況,包括於疫情期間實地調查有基層因捱餓而不得不硬着頭皮於美食廣場或連鎖快餐店內,以殘羹剩飯充飢的苦況。現在疫情消散,情況明顯改善。但港大社會科學學院之前的一項研究按貧窮總人數推算,本港約有100萬人面臨「糧食不安全」風險,遠高於整體食物援助業界每天平均服務的約10萬人。

  零售消費市道疲弱,有不少食肆停業或減少捐贈過剩食物。加上全球極端天氣頻仍,主要糧產區產量大減,俄烏之間及中東地區間的衝突亦令糧食供應不穩,市民有必要居安思危。然而,本港貧富差距擴大,食物浪費情況嚴重。環境及生態局今年5月表示,現時本港每日平均產生廚餘多達3,330公噸。這些廚餘大部分送到堆填區,十分可惜。事實上,本港有不少有愛心的團體如「食德好」和「惜食堂」等,均一直致力推動回收可食用剩餘食物,再重新製作成膳食免費分發,市民應主動配合,幫助有需要人士。

  「食德好」調查亦關注到劏房居民沒有足夠煮食設備等長期存在的問題。現屆政府除了致力加大房屋供應改善市民居住環境,更於上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出、並在今年初推出社區客廳創新舉措,其內設有共享客廳和煮食空間。期望在今年的新一份施政報告可以做得更多,包括推出向捐贈食物的機構或食肆提供稅務優惠,並從法例層面消除捐贈者對食物安全法律責任的疑慮,讓市民和企業攜手關愛基層時沒有後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