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科技才是走塑減廢的主力


  極端天氣頻發,環保問題凸顯,成為全球共同面對的一大挑戰,亦是今屆巴黎奧運標榜的一大主題。然而正如男子100米背泳金牌得主Thomas Ceccon因奧運村「環保房」太熱不得不睡公園草地,睡得不好令他痛失200米背泳決賽資格,「急就章」的環保措施令人反感,最終可能得不償失,並不可取。本欄多次呼籲環保應與民同行,推動科技提供全新解決方案,才是環保的真正出路。最近,本港有初創公司開創以廢棄塑膠製造超材料,就是其中一個好例子(詳見P8版報道)。

  舊有觀念認為塑膠產生的污染問題幾乎是無解的,因為它在自然界幾乎無法被分解,脆化或破碎形成微粒,進入動物和人體內,亦會形成新的生態問題。在這種「無解」僵化思維下,走塑、減塑甚至禁塑似乎成為沒有辦法的辦法,即使這些措施會衍生新問題,包括影響商戶生意和城市競爭力,甚至易生健康風險令整體醫療成本大增,部分環保人士亦視而不見,或者在他們眼中,塑膠是無解的,其他問題卻可以慢慢想辦法解決。

  然而,科技在進步,舊有觀念正不斷被推翻,現在已發展出各種各樣塑膠生物降解技術,科技解決塑膠衍生的環境污染問題已漸露曙光。本港方面,初創公司盧米科技亦提供了另一思路,利用科技將垃圾塑膠升級循環再造成高附加值的產品,例如嵌入在金屬板的建築材料,以及用帆布包裝可快速移動的隔音板等。這樣,塑膠垃圾難降解的「缺點」,便成了建材耐久的優點。

  筆者上周末招待多名由北美來港老同學,每人用了兩至三支紙質飲管才刺穿杯頂膠膜,毫不環保,同行小朋友童言無忌,揶揄香港落後,紙飲管喝可樂異常難喝,體驗糟糕至極,相信不少外來遊客有同感,會否令零售和旅遊業雪上加霜見仁見智。環保措施必須充分考慮經濟的可持續性和社會的接受度,避免影響競爭力,政府才有足夠的財力鼓勵更多企業研發更具創新和包容性的走塑減廢解決方案,才能協助宣傳推廣技術應用,在環保與科技民生之間形成動態交互促進,環境治理、生活質量和社會才能同步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