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變減噪物料 初創獲資助

  降成本避免發霉生菌 曾奪日內瓦發明金獎

  塑膠是香港廢物處理的重點挑戰,結合科技將難以降解的塑膠升級循環再造成高附加值的產品,是值得深思的方向。本港有初創公司透過研發全球領先的聲學超材料及生產技術,進而開創了從廢棄塑膠到再生塑膠,再到聲學吸音超材料的升級循環之路,為行業帶來高效、耐用的減噪靜音產品。相關研究不單於第四十五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中勇奪評審團嘉許金獎,更獲香港特區政府低碳綠色科研基金資助330多萬元,支持其應用和產業化。

  大眾未必留意到,聲學材料已在日常生活廣泛地應用。盧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陳書宇近日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一般在樓宇的天花和間隔牆中間就運用了聲學材料作吸音用途,它也用在大型樓宇的機電系統如製冷器和壓縮機等的外殼中作降噪處理,亦常見用於做建築工地或公園周邊的隔音屏障,應用場景非常多元。相比起傳統以海綿和岩棉為主的聲學材料,陳書宇團隊以回收塑膠製作成超材料(Metamaterials),透過特殊的結構設計減少以至隔絕聲音傳播,並同時降低成本。

  陳書宇介紹,從垃圾塑膠到聲學超材料產品,製作流程十分簡單。以塑膠瓶為例,將其回收後按照傳統的再生工藝進行破碎、洗滌、分揀,形成塑膠碎片,然後將碎片壓成長片狀的塑膠卷材,隨後便可將其移放到聲學超材料成型工藝設備上以進行複雜的材料成型,最後形成「一格一格」的結構,再按需要對其進行組裝,製作成不同的吸音產品,例如是嵌入在金屬板的建築材料,以及用帆布包裝可快速移動的隔音板等。

  利用回收塑膠取代傳統材料製成吸音物料,不僅在環保方面具有優勢,陳書宇強調,超材料的聲學效能較傳統材料更為強勁,其團隊就大型變壓器場景進行過吸音測試,同樣是10厘米的隔音屏障,使用傳統材料製造的,一次僅能吸收約3分貝的噪音,而運用超材料單次就能吸收達11分貝以上。

  方便水洗清潔 避免衞生問題

  由於超材料設計了排水孔,加上呈大型格狀結構,方便用水洗清潔,即使香港這樣潮濕多雨,也能避免如海綿等傳統材料出現吸水導致發霉、生菌、腐爛和掉屑等情況,令吸音性能失效,從而衍生衞生問題。在達到同樣聲學效能的前提下,超材料更輕,在工地上就可以很方便地讓一至數個工人快速組裝起高性能的降噪設備。

  至於塑膠垃圾污染之所以成為嚴重的環境問題,與其耐久性高、難降解的特點有關,而這種「缺點」恰恰就是超材料的優點。他解釋,與塑膠瓶等一般用完即棄的日常塑膠消費品不同,再生塑膠聲學超材料的使用壽命可較傳統材料長達兩三倍,正好符合建築行業對建材耐久性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