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觀察/逛博物館了解北疆文化發展歷程
遊牧民族的歷史源遠流長,無論是馬具的設計、純金腰帶,還是壁畫上麗人的頭飾,內蒙古博物院(下稱「博物院」)陳列的文物講述着千百年來生存在這片廣袤土地上遊牧文明與中原文明交融交匯的故事。正值暑期,博物院受到市民和遊客的歡迎,7月中旬以來日均接待遊客逾2萬人次。日前,「范長江行動」內蒙古行的香港傳媒學子來到內蒙古博物院參觀,深入了解北疆文化的發展歷程。
還未走進內蒙古博物院,記者就看到不少市民在館外有序排隊,走進博物院內,能看到不少市民帶着一家大小前來參觀,亦有中小學校組織學生前來參加研學活動。不少觀眾邊聽自助講解機裏的介紹邊仔細參觀,亦有不少年輕人在博物院內的文創店逗留,選購精美的文創產品。來自香港浸會大學的馮同學表示:「香港的博物館通常不會這麼多人,我蠻驚訝的,大家似乎把這兒當作一個日常休閒的去處,可以待一天。」
研學活動寓玩於樂
正值暑假,青少年走進博物館成為熱門,為了讓青少年更好地了解遊牧文明的發展歷程,博物院策劃開展了「小小講解員」、青少年探索營地研學、流動博物館等精彩活動。「小小講解員」是博物院於2005年開展的一項活動,基於博物院的教育資源,以暑期寒假的夏令營、冬令營的形式進行。學生可以集中體驗博物館講解員的工作,可視為一種博物館實踐。導賞員弘軒接受採訪表示:「在現在的教育背景之下,研究性學習,包括探索性、發現性的學習,已經成為青少年學習的主要形式。我們更希望在博物院這種非正式的教育環境之下,讓孩子們的這種學習在一個輕鬆、愉悅、自主的過程當中展開。不斷通過這個學習來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知識城邦。」
內蒙古博物院前身為1957年內蒙古自治區成立10周年大慶重點項目建造的內蒙古博物館,2008年起更名為內蒙古博物院,如今是國家一級博物館。主要有9個常設展覽,多角度展示北疆文化。
為了更好地將北疆文化傳播出去,打造「無邊界博物館」,內蒙古博物院以線上展覽的形式在官網展示了497件珍貴文物三維數據、6個線上展覽、40多個文物故事片。弘軒表示:「借助3D、數字、融媒體、新媒體等不同的方法讓展館和展品流動起來。我們可以在線上把博物院裏的文物、歷史人物故事變成唾手可得的數字形式。另外一種流動,是博物館主動帶着自己的內容、信息,走到基層、不同的城市。讓展館流動起來是重點,博物館的邊界變得更為模糊,或者說博物館無邊界。」\大公報實習記者 李嘉垣、陳詩琦、嚴鈺儀、楊知墨、張博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