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化百寶袋 人人期望可達到

  蔡思行 學研社成員 歷史研究者

  中環新海濱和尖沙咀海濱用地,都是維港兩岸少有交通方便、可舉行中小型活動或展覽的戶外場地。前者本月初舉行「SummerFest@Central 中環夏誌」,當中巨型白色英國巨石陣、意大利比薩斜塔等「充氣奇蹟」,引起坊間熱議;後者在月中舉行「100%多啦A夢&Friends巡迴特展」,吸引大量市民和遊客到場打卡,內地遊客和旅美港人到場花費幾千元購買相關產品,可說是「旺丁又旺財」﹗

  表面上看,這兩項展覽都是大型充氣公仔,都是來自外國文化資源,為什麼回響差別那麼大?雖然香港被譽為東西文化匯萃之地,但要文化生根,再成資源留住市民和遊客,這需要明白到「橘越淮為枳」的道理。我們固然不抗拒歐美的文化,但冷戰時期西方遊客在香港感受中國,1997年以來香港亦是「亞洲國際大都會」,為什麼我們不設想遊客來香港是為了感受中國和亞洲特色文化?

  以流行文化而論,日韓流行曲、卡通、劇集都是市民文化娛樂集體記憶。多啦A夢以前叫作「叮噹」,我們小時候收看粵語配音的卡通片長大,而叮噹粵語配音員是保全叔—林保全,他的漫畫化造型立牌便屹立在星光大道上的免費展區內。善於使用香港的文化集體記憶底蘊,實在不愁遊客不來港。

  近日,筆者和研究香港流行文化的學者談天,大家不禁對過往叱咤樂壇的梅艷芳、張國榮、Beyond等被香港新一代視為「老餅」而唏噓。他們的粵語流行曲,成為現時神州大地不少人朗朗上口的聲音記憶。這是香港已有重要的文化資源,需要重視珍惜,以增加香港對外的吸引力。

  「香港無處不旅遊」。政府、業界和市民,都需要善於挖掘、認識和欣賞香港已有的傳統和流行文化資源,使之走出博物館或我們的記憶,成為可以親身欣賞、體驗、學習和消費的文化符號和產品。善用香港文化百寶袋,旅遊業復甦和文化保育等期望,通通都可以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