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觀察/大型銀行如何壯大「耐心資本」?\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 鄧宇

  圖:為滿足監管要求,今年以來,大型商業銀行還加快補充資本。上半年農行、中行「二永債」發行規模合計分別為2300億元、1200億元人民幣。
  圖:為滿足監管要求,今年以來,大型商業銀行還加快補充資本。上半年農行、中行「二永債」發行規模合計分別為2300億元、1200億元人民幣。

  過去大型商業銀行的經營主要依靠規模效益與息差收入,但隨着新增人民幣貸款平穩放緩,且考慮到實際利率仍偏高,降低綜合融資成本對信貸投放提出更高要求。大型商業銀行增強資本配置既是響應政策、服務國家戰略之需,而且也是促進國有資本合理有效配置、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

  展望未來,大型商業銀行有必要緊跟政策導向,統籌制定該行資本中長期規劃。一方面,大型商業銀行是經濟轉型和金融穩定的重要支撐,培育壯大耐心資本是堅持功能優先積極響應國家政策、服務國家戰略的具體體現。另一方面,大型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結構調整穩步推進,新質生產力引領產業轉型提速,傳統行業如房地產、基建投資等增速趨緩,而且經濟轉型指向中長期戰略,對耐心資本提出更高要求。

  資本配置的實踐經驗

  一是資本配置更注重戰略和長遠。資本充足率方面,大行具備深厚基礎。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一季度,中國大型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達18.31%,同期流動性比例也達到66.31%,二者均維持平穩上升,展現較強的穩健性。國有五大行均入選2023年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G-SIBs)名單,表明資本實力基礎牢固。按照監管要求,G-SIBs的風險加權比率應於2025年初達到16%、2028年初達到18%,同時還應滿足儲備資本、逆周期資本和附加資本等緩衝資本的監管要求。測算顯示,相關銀行總損失吸收能力(TLAC,Total Loss-absorbing Capacity)在資本缺口約2萬億元(人民幣,下同)。

  為滿足監管要求,2024年以來,大型商業銀行還加快了補充資本。2024年上半年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二永債」(二級資本債、永續債)發行規模合計分別為2300億元、1200億元。年初以來,國有五大行披露TLAC非資本債券發行計劃,合計(含境內和境外)不超過4400億元。培育壯大耐心資本是長期戰略安排,大型商業銀行繼續補充資本將是一大重點。

  二是發力「信貸+債投」的聯動優勢。「五篇大文章」、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是大型商業銀行信貸資源投放的重點領域。如工商銀行2023年戰略性新興產業、製造業貸款餘額分別突破1.9萬億元、2.5萬億元,增幅分別為74.35%和28.05%。總的來看,大型商業銀行在信貸總量合理增長的同時,信貸投向的重點已加快轉向科技創新、綠色低碳、普惠小微等領域,預計大型銀行將不但致力於鞏固提升規模,而且在融資成本、期限結構和覆蓋面等將有優化空間。

  大型商業銀行在綠色債、科創債發行等已經成為主力軍。綠色債券方面,中國銀行發行等值24億美元境外綠色金融債券和300億元境內綠色金融債券;交行2023年發行境內綠色金融債券300億元。科創債方面,2023年大型商業銀行發行各類債券,為科創企業全生命周期科技創新活動提供資金支持。其中,郵儲銀行2023年合計承銷18隻科創票據,金額約95億元。

  三是培育耐心資本方式更加多元。大型商業銀行通過參與國家產業基金、增加金融投資等多種方式廣泛參與服務國家中長期戰略。目前,大型商業銀行總資產結構中金融投資僅次於貸款。截至2023年末,郵儲銀行金融投資佔總資產的比重最高,達到34.26%,其次是交通銀行、農業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分別達到29.19%、28.12%、26.51%、25.15%、22.07%。同時,銀行系金融資產投資公司(AIC)扮演了耐心資本的角色。隨着培育壯大耐心資本成為主流趨勢,加上政策創新和市場走向成熟,大型商業銀行將更加積極參與金融投資。

  大型商業銀行以子公司的模式來參與「投小、投早、投硬科技」具有獨特的實踐價值。大型商業銀行發揮牌照功能,以母行為基礎、創新發展科創基金支持科技創新發展,已成規模、成體系,也是耐心資本的重要來源。

  資本配置的核心難點

  首先,資本要求提高,補充資本壓力較大。2023年10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制定發布的《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不但細化商業銀行的資本監管措施,而且對商業銀行所面臨的信用風險、市場風險等提出更高的資本要求。同時,大型商業銀行入選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後的附加資本要求更高,金融穩定委員會(FSB)建議對其實施1%至2.5%的附加資本要求。在特定條件下,最具系統重要性的銀行可能面臨最高3.5%的附加資本。

  2023年版G-SIBs名單中,國有五家大型商業銀行入選,不但意味着更高的核心資本監管要求,而且要滿足TLAC監管要求的壓力。根據2022年末數據測算,四大行非核心一級資本缺口每年合計3831億元左右,每家平均需補充非核心一級資本958億元左右。至2028年,大型商業銀行需要補齊TLAC缺口,並滿足G-SIBs和《巴塞爾協議Ⅲ》的資本要求。

  其次,功能優先與可持續穩健經營的平衡。政策要求大型商業銀行實現高質量發展,財政部提出要「優化國有金融資本功能定位和戰略布局」、「完善國有金融資本管理體制機制」,明確提出要引導國有金融企業積極主動作為,充實完善企業中長期規劃,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具體來看,做好五篇大文章要有持續的、長期的支持,對大型商業銀行的資本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鑒於政策導向和監管要求,大型商業銀行在堅持功能優先的同時,仍需要兼顧可持續穩健經營的目標。

  最後,擴大金融投資仍面臨部分政策瓶頸。中國經濟的增長已經逐漸從數量論轉向高質量發展,經濟增速放緩,同時傳統的房地產、基建等領域的信貸需求同步減弱,以及高碳行業等綠色轉型加快,這些存量信貸資產質量也面臨新的挑戰。

  隨着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直接融資的比重上升的需求增強,因而信貸放緩也屬於合理區間,表明非信貸增長的空間增大。但目前大型商業銀行雖可以發揮金融牌照探索「商行+投行」的新模式,包括提供定增、併購基金、發債等資本市場業務支持,但對於商業銀行直接參與資本市場、股權投資等仍有政策約束。

  資本配置的路徑建議

  一是建議統籌制定中長期資本規劃,滿足國家中長期戰略和政策監管,依據資本新規制定中長期資本規劃,合理測算資本配置結構,兼顧短期和長期資本需求,適時補充資本,增加TLAC非資本債務工具以及有序擴大二級資本債發行規模,厚植核心資本基礎。適時引進中長期資本,以增資擴股、發行優先股等方式吸引社保基金、主權財富基金以及養老保險資金等外部資金,鞏固提升大型商業銀行資本實力,蓄力耐心資本,提升經營穩健性。

  二是建議發揮母行的集團綜合化優勢,聚焦國家和地方產業基金投向,適時加大直接參與力度,推行「基金+產業鏈」招商,培育大量科技創新企業。在穩步擴大信貸的基礎上,做深「貸款+外部直投」模式。借助信貸的基礎信用功能,放大非信貸資產的投資效應。不斷創新完善「小股權+大債權」投貸聯動模式,擴大科技創新領域併購貸款投放,為科技企業、投資機構和產業基金合作提供投融資服務。

  三是建議借助境內外聯動優勢,通過跨境投融資和跨市場資金做強耐心資本,搶抓中資企業出海機會。近年來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快,互聯互通機制走向成熟,中資企業出海掀起熱潮,或許是實現進一步國際化的機遇期。建議緊跟國家「雙循環」戰略布局,發揮境外行「跨市場+本地化經營」優勢,加強東南亞、中東、非洲、中亞以及拉美等新興市場區域境外行聯動。在合規經營和風險可控的基礎上,加大中資企業出海綜合金融服務,充分利用跨市場不同幣種、利率、期限等組合優勢,提高跨市場資金配置效率。

   (本文謹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