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事港心/進入全新機遇期 各界需主動作為\施維雄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於7月18日勝利閉幕,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為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統部署。本人認真細讀三中全會公報後認為,香港特區已進入全新機遇期,各界更要把握機遇、主動作為,書寫出體現香港特色、發揮香港所長、貢獻國家所需的新篇章。
細讀公報,金句不斷。其中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最能闡明「全面深化改革」本質的金句是——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推進的,也必將在改革開放中開闢廣闊前景。
對此,《決定》制定了清晰的「任務圖」和嚴格的「時間表」——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到202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八十周年時,完成《決定》提出的改革任務。換言之,對香港特區而言,全新機遇的「窗口期」只有5年。書寫「香港篇章」既要出彩,也要緊盯進度,否則將再失機遇。
化被動為主動敢於創新突破
細讀公報,更要清醒。本人留意到,最近十多年,觀察內地發展迅猛且質量頗高的城市、區域乃至省份,「遊戲打法」跟以往有了很大變化。敢於創新、勇於改革、頂住壓力「革自己的命」,最終能闖出新天地,同時在某些領域給國家率先探索了經驗,許多「打法」化為國家級改革的規則篇章。同時,上述地區更能率先佔領高地,「虹吸」最優質的可持續資源,從而讓自己的日子愈發滋潤,讓別人羨慕。
這是香港特區值得認真學習,值得進行「香港特色」借鑒落地的「打法」。長期以來,香港在集聚資源、資金、人才等方面做得可圈可點;中央一直支持和關愛香港特區,不斷出台挺港惠港措施。這是優勢,但倘若因此失去了自主能動性,逐漸失去為國家、也為自身進行改革和創新的動力,也不盡然是好事。
細讀公報,把握機遇。本次三中全會的最大特點是為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統部署——不是一兩個領域,而是全面科學的規劃;認真把握各個領域的具體任務,其中許多領域正是香港所擅長。換言之,我們已進入全新機遇的「窗口期」,此刻「發揮香港所長、貢獻國家所需」的具體「打法」跟以往大有不同,更需要香港化被動為主動,更要求特區各界敢於去創新、突破、改革。
例如,《決定》關注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要求「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更首次將教育、科技、人才融為一體,要求「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同時強調「統籌推進財稅、金融等重點領域改革」……
制定規劃強化「聚寶盆」作用
顯然,隨着「一國兩制」制度行穩致遠,在香港特區的實踐進入新階段,香港作為連接中外的可靠橋樑和「超級聯繫人」,作為資金、資源、人才、科研、高等教育的獨特「聚寶盆」,作為在財稅、金融領域建立了獨特體系的經濟體,機遇更多,可發揮的角色也更大。建議我們要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多回顧、多總結經驗,制定好、實施好繼續創新和改革的規劃,從而為國家的改革貢獻經驗,更能強化自身的「聚寶盆」作用。
又例如,《決定》體現了國家提升營商環境的決心。關注到「既要放得活、又要管得住」;又聚焦於「更好維護市場秩序、彌補市場失靈」以及「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對於公有制以外的市場實體,承諾「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致力於「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要求「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各股力量往同一處地方發力而避免互相牽扯掣肘;要求「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用制度去鞏固信心和預期……
我們知道,我國在面臨各種挑戰的大環境下依然取得巨大的發展成就,原因是執行力超強。《決定》提及的每個細節,決不會流於字句。對香港特區而言,每字每句都可以是機遇;對香港各行各業來說,能否從《決定》中把握準確的風向和航向,將決定日後「食粥」還是「食飯」。
全國政協委員、大灣區進出口商業總會名譽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