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論壇/中國財稅改革五項挑戰\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學術顧問 樓繼偉

  圖: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增長,眼下可以先改革勞動力二元結構,改革城鄉戶籍制度,如果戶籍不再區分城鎮和鄉村,進城農民就可以安心購房,對住宅帶來大量的需求。
  圖: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增長,眼下可以先改革勞動力二元結構,改革城鄉戶籍制度,如果戶籍不再區分城鎮和鄉村,進城農民就可以安心購房,對住宅帶來大量的需求。

  目前中國房地產持續調整,宏觀稅負持續下降,地方財政矛盾加劇,債務風險上升。謀劃新一輪財稅改革要着力解決一些難點問題,為緩解當前的財政困難狀況和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提供制度保障。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歷了兩輪財稅體制改革:最重要的一次是1994年,奠定了現行的財稅體制基礎;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總結了預算管理的做法,形成了透明規範的預算管理制度,並把財稅體制提高到治國理政的高度。

  新一輪的財稅體制改革應當在前兩輪改革的基礎之上,面向未來還需要面對當前的一些實際問題,具體來講是五個方面:

  如何提高財政收入佔比?

  2018年財政收入佔GDP比重為28%-29%,自2019年開始推行大規模減稅降費政策,到2023年這一比重降到26%。其中,稅收佔GDP的比重僅為14.3%。中國26%的比重低於同等收入國家30%左右的水平,更低於發達國家35%以上的比重。這也意味着,中國計劃2035年要進入中等發達國家,勢必應當提高國家財政收入的比重。目前中國已進入中度老齡化,2035年將進入重度老齡化,沒有足夠的財政資源是難以應對的。

  進入老齡化社會的發達國家都逐步提高了國家財政收入的比重,但是減稅容易增稅難。在目前的經濟狀況下尤為困難。

  如何增加全國財政收入?

  全國財政收入中除稅收收入之外,最大項是社會保障基金收入和土地出讓金收入。但這兩項收入增加的可能性不大,社會保障基金收入目前略多於1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其中包含2.5萬億元一般公共預算補貼,已經難以持續了。而提高城鎮基本職工養老保險繳費標準的可能性很低,最應該做的是推出延遲退休政策,減少對社保基金的壓力,提高可持續性。

  雖然房地產市場逐步走出下行周期,但土地價格不可能大幅度抬升。增加政府財政收入主要是靠稅收,最可能增加的是增值稅,中國的企業所得稅標準稅率為25%,大致相當於國際平均水平,美國現在降到21%。提高稅率的空間不大,但是清理過多碎片化的優惠政策,有可能提高企業所得稅收入。

  中國的個人所得稅佔財政收入比重雖有提高空間,但是存在結構性的弱項,改革起來十分難。2019年通過的《個人所得稅法》是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稅制,沒能改為綜合稅制,綜合稅部分有五項專項扣除,加了五項專項扣除之後本來應當降低基本扣除額,但是基本扣除額反而從3500元提高到5000元,高於全社會平均工資。所以,個人所得稅納稅人的數量非常有限,不超過總人口的5%。

  相比之下,美國個人所得稅是綜合稅制按家庭報稅,有任何收入都需要報稅,而且需要報送家庭的情況,基本扣除額3300美元,只相當於全國家庭平均收入的10%。因此,報稅人口佔全部人口的90%以上,繳稅人口佔55%左右。

  目前中國增值稅設置了13%的基準稅率,還有9%和6%的兩檔照顧稅率。1994年中國引入增值稅的時候採取的是生產性增值稅,就是設備和廠房不能進入抵扣項。2012年開始試點,轉向了消費型增值稅,也就是說設備和廠房、辦公樓可以抵扣。2016年完成增值稅的轉型,同時採取增值稅收入的五五分成。這使得留抵退稅變得困難。為什麼?因為欠發達地區一個生產項目,需要購買的設備主要來自發達地區,在設備供應地收到了增值稅,但是到不發達地區去留抵退稅,可能好幾年不但沒有增值稅收入,還要賠錢,所以很難。

  2019年國務院出台政策,增值稅留抵退稅地方分擔50%的部分,15%由企業所在地分擔,35%由各地按照增值稅分享額佔地方分享總額的比重分擔,初步解決了這一難題。但是2022年實行特殊政策,小微企業的期末留抵退稅全部由中央負擔。目前期末留抵餘額已經基本退出,未來可以考慮將增值稅的基準稅率回調到17%,留抵退稅實行即徵即退,並堅決遏制預繳稅做法,企業的稅負感不會明顯增加。

  如何為地方設置適合稅種?

  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結合稅制改革考慮稅種屬性進一步理順中央和地方收入劃分」。但十年過去了,基本上沒有設立適合地方的稅種。眼下在討論如何設立地方稅種的時候,需要優先考慮稅收的屬性。

  2019年國務院印發《實施更大規模減稅降費後調整中央和地方收入劃分改革推進方案》,除明確增值稅留抵退稅分擔機制外,還提出後移消費稅徵收環節並穩步下放地方。

  消費稅主要是四大項,即煙、酒、車輛、燃油。其中,煙、酒從人類健康的角度上來看有負外部性,各國都設置高稅率提高價格抑制消費,並且列為中央稅。如果將這部分煙、酒的消費稅後移給地方,各地都會鼓勵煙、酒的銷售,不利於矯正負外部性。中國的消費稅是特別消費稅,不同於有的國家例如美國的消費稅(實際是銷售稅)。2019年提出後移消費稅徵收環節並穩步下放地方到現在沒有明顯進展,估計原因就是如何處理上述難題。

  房地產稅從屬性上看最適合作為地方稅的稅種,房地產稅是按照房地產市場價值作為稅基按年徵收,稅率通常在1%左右。而且給自住房一定限額的免稅,還有一個正向作用,就是除自住房外持有多套住房,每年都需要繳納更多的房地產稅,對炒房客有抑制作用。

  2003年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徵收物業稅,實際就是房地產稅。隨後在上海和重慶開展試點,但是並沒有在全國推出,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又提出加速房地產稅立法,並適時推進改革。二十幾年過去了到現在仍未推出,主要的原因仍舊是處理好各方面的利益關係。目前房地產市場低迷正處於去庫存階段,適時推進房地產稅改革更加困難。

  如何平衡央地財政關係?

  當前情況下,中央到地方財政都比較困難,尤其是一些基層政府,機構運行的經費都不足。數據顯示,2023年中央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近10萬億元,地方本級收入11.7萬億元,兩者相加為21.7萬億,地方財政收入佔比54%,中央佔比46%。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是多少?10.3萬億,也就是說中央給地方轉移支付比自己的全部收入還多,有一部分是靠赤字融資轉移給地方。

  從國際比較來看,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中央財政收入一般佔比60%以上,中國顯然偏低;成熟市場經濟國家中央支出佔比普遍在50%以上,中國的中央支出佔比不足12%。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是中央和地方事權劃分不合理,一些本來應由中央承擔的事權確定為地方事權,或者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權。

  2023年共同事權轉移支付是3.67萬億元,是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的最大項。涉及全國統一市場的事權下放給地方管理,當地為了自身的利益常常放鬆管理。社會養老保險事關全國統一勞動力市場,應當作為中央事權。雖然2022年提出了加快全國統籌,但目前仍處於過渡階段,最終需要過渡到中央統收統支統一管理。

  下一步財政改革的方向,應該提高中央支出佔比,將不應下放到地方的事權收上來,由中央直接管理。

  如何調整現有財政政策?

  當前的經濟形勢正面臨居民和企業預期不足、信心不足、消費不足、民間投資不足等一系列挑戰。下一步需要適時調整預算增加赤字,筆者認為,全國財政赤字率應當提高三個百分點以上,按今年GDP預計規模赤字應當增加4萬億元以上。

  增加的財政收入一部分可以用於對中低收入家庭階段性的直接補貼,目前「金稅四期」已經上線運行,可以比較清晰地得知各個家庭收入狀況,中央財政補貼資金可以直達。

  地方財政也可以增加1萬億左右的赤字,按照《預算法》地方赤字需要通過發行一般債彌補。一般債融資的收入可以全部用於償還對企業的欠資,結合堅決遏制地方收過頭稅和亂收費,可以提振企業的信心,推動民間有效投資。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進行體制改革,推動經濟運行機制轉換。目前影響經濟社會高質量增長的主要障礙,是城鄉二元結構。眼下改革土地二元結構相對來說更為困難,可以先改革勞動力二元結構,也就是改革城鄉戶籍制度。如果戶籍不再區分城鎮和鄉村,目前約2億進城農民就可以安心消費,安心購房,安心就業,可以提高他們30%的實際消費,也會對住宅帶來大量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