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關係/北約從「冷戰餘孽」到「戰爭機器」\張敬偉
7月10日,在美國召開的北約峰會發表《華盛頓峰會宣言》,肆意抹黑中國。雖然會前分析家們認為北約會發表反華言論,沒有想到北約如此「重視」中國,在宣言中14次提到中國。特別是,北約強調中國「已成為俄羅斯對烏克蘭戰爭的決定性支持者」,並稱「中國的野心和脅迫政策正在對北約的利益、安全和價值造成挑戰」,並威脅中國「付出代價」,云云。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表示,北約《華盛頓峰會宣言》渲染亞太地區緊張局勢,充斥冷戰思維和好戰言論,涉華內容充滿偏見、抹黑和挑釁,中方對此強烈不滿、堅決反對,已向北約方面提出嚴正交涉。中方敦促北約摒棄冷戰思維、陣營對抗、零和博弈的過時理念,糾正錯誤的對華認知,停止干涉中國內政、抹黑中國形象、干擾中歐關係,不要在攪亂歐洲之後,又來攪亂亞太。
其實,北約峰會此番在美國召開,已經預示着強烈的鷹犬意味。發表所謂《華盛頓峰會宣言》,更是北約主動向美國表忠的表演。
拜登時代將中國視為美國首要戰略性競爭對手,作為美國鷹犬的北約又豈能不對中國指手畫腳?只不過,北約出身不正,因冷戰而生,本應隨着冷戰的結束而終結,然而華約解散,北約卻因是美國而存留下來。因此,北約存續的75年,如果說冷戰前的42年是出身不正,冷戰結束後的後33年則是「冷戰餘孽」。
自詡防禦組織卻叫囂戰爭
北約作為美歐孽生的組織,着眼範圍應局限於北大西洋區域,或者說局限於歐洲地區。北約作為自詡的防禦性組織,也不應該作為攻城略地的地緣政治工具,進行東擴。因此,無論是北約發動的前南戰爭,還是現在的烏克蘭危機,特別是瑞典和芬蘭兩個北歐國家加入,使北約擴大為32個成員國,這使北約東擴具有極強的侵略屬性。冷戰時期的北約,和華約形成的危險平衡,冷戰後的北約,在沒有對手制衡──特別是在美國的慫慂鼓勵下,除了「冷戰餘孽」的身份,又多了霸權鷹犬的囂張。
無論北約如何東擴,不管北約如何通過烏克蘭危機攪亂歐洲,中國作為域外國家,都和北約沒有任何關係。但美國將中國視為全球戰略對手的情勢下,北約作為美國的鷹犬也蠢蠢欲動。其實,北約始終打印太區域的主意。澳洲、日本、新西蘭、韓國的領導人連續第三年受邀參加北約峰會。北約美其名曰為:「擴大全球夥伴關係,推進集體努力,加強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合作應對全球威脅和挑戰。」
儘管如此,美國也好,北約也罷,也不敢公然承認將北約擴張到亞太區域,更不會承認所謂的亞洲版北約。隨着烏克蘭危機的發展,北約開始撕掉虛偽面紗,開始劍指中國。此種意味,主要有二:一是烏克蘭危機讓美歐和北約陷入困局,主要體現在對俄的持續性制裁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此外烏克蘭又成美歐銷金窟。二是美國面臨大選,歐洲已經右轉,北約秘書長又要換人,烏克蘭危機變成了美國沉重負擔。特別是如果特朗普入主白宮,極有可能拋棄烏克蘭。美國撒手,歐洲和北約也將兜不住了。所以,烏克蘭危機大概率會成為美國、歐洲和北約三方操弄的爛尾工程。
時代已變冷戰思維不得人心
諷刺的是,美國在全球搞亂子,向來有始亂終棄的傳統。烏克蘭危機可是歐洲的大麻煩,甚至正在變成威脅歐洲安全的火藥桶,所以烏克蘭危機成了北約的最大焦慮。當烏克蘭亟需北約繼續輸血,當俄羅斯無懼各種制裁的情況下,焦慮的北約開始配合美國為自己的愚蠢找理由。
從勸說中國選邊站到要求中國不要支持俄羅斯,再到公然威脅中國,美國始終對華頤指氣使。
然而,中俄並非軍事同盟關係,而且一直堅持勸和立場,烏克蘭危機從開始到發展都和中國沒有任何關係。美國將中國拉扯到烏克蘭危機中,並將中國視為俄羅斯的支持者,既是美國全球反華戰略使然,也是為了掩蓋美國挑動烏克蘭危機的戰略失誤。北約作為美國的鷹犬,作為出身不正的「冷戰餘孽」,劍指中國向中國發難,也就順理成章了。
然而,北約污衊中國,除了製造更大混亂,讓世界蒙上冷戰陰霾,還會讓北約形象更加不堪。一方面,美國一再強調不會對華冷戰,作為「冷戰餘孽」的北約,對華發出強硬言論,此舉實屬荒謬。另一方面,北約內部存在嚴重分歧,匈牙利就反對北約變成「反華集團」,此外,被視為北約夥伴國的澳洲,總理阿爾巴尼斯也缺席本次北約峰會。顯然,北約在亞太搞反華圈,也不那麼順利。
別看北約擴大為32國,烏克蘭危機足以讓其難以自拔。在此情勢下,北約劍指中國並威脅中國,是抱殘守缺的冷戰思維所致。
國際關係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