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冶若水/藝術與空間\胡恩威

  絕大部分的藝術都需要空間來呈現,表演藝術需要一個空間讓表演者去表演,讓觀眾感受表演者的演出。視覺藝術需要空間去展示不同形式的作品,無論是三維的雕塑,還是平面的繪畫,以至沉浸式多媒體裝置。學習藝術需要空間,創作藝術也需要空間,表演藝術和視覺藝術創作都需要空間進行實踐。所以藝術發展需要空間。沒有空間,藝術是難以發展的。

  尤其在藝術科技年代,資訊科技的出現,空間體驗變得更為可貴以及獨一無二。透過手機去觀賞藝術只是一個平面化的過程,身處電影院看着大屏幕感受着聲音和影像的力量,才是真正的觀影體驗。科技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空間音響技術、沉浸式頭戴式的視覺科技出現,希望利用科技代替空間的體驗。但這些始終不能改變藝術和物質的真實關係。看着視頻裏的一件雕塑是難以達到真實的藝術體驗,因為那只是一種平面式的體驗。就算是在手機上看電影,那也只不過是一些移動的影像,電影院的投影空間以及現場產生的氛圍是手機不能代替的。所以藝術發展的核心是要有空間,需要空間才能夠呈現藝術,助力創作藝術。

  隨着科技發展,空間或建築物的設計出現了很多不同形式的改變。傳統在戶外的表演隨着科技出現劇場,舞台的燈光、音響系統等的誕生也是因為科技的進步。因此,科技與空間是影響藝術發展的兩個重要元素。亞洲如何營造新的藝術,是需要有新的藝術空間觀念,今天我們身處的藝術空間大多數是以西方文化為核心的藝術空間,未來人類的藝術空間會隨着資訊科技以及各種技術的改變而改變。舉個有趣的例子,觀賞中國卷軸繪畫就是一種沉浸式體驗。觀者看畫是要和卷軸互動的,這與觀賞西方懸掛式藝術品是不一樣的。而這個模式正是亞洲藝術的一個特色,觀眾與藝術作品是近距離的,觀眾和創作者的關係也決定了一個藝術形式的演變和發展。旅遊其實也是另外一種藝術體驗,因為旅遊本身就是由時間與空間的變化所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