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冶若水/藝術與氣質\胡恩威
很多時候我們在談論和討論藝術時都會涉及主觀性。但藝術主觀性背後也有一個客觀的條件,就是我們常說的個人氣質。氣質描述人的行為和反應方式,包括情緒、肢體動作和注意力的表現。
氣質可以透過藝術培育出來。道理很簡單直接,一個天天背誦唐詩宋詞、認識文史哲的人,和一個天天沉迷電動遊戲的人,兩者的氣質可能會不一樣。為什麼會不一樣?
氣質和藝術教育有直接的關係。聽古典音樂、學習繪畫舞蹈、樂器彈奏,讓人培養優雅氣質。每個人的氣質不一樣,因為其背後由不同的藝術土壤滋養出來:有人喜歡抽象畫,有人喜歡水墨,有人喜歡寫實主義,有人喜歡野獸派……最重要的是若果一個人有均衡的氣質,他便能夠吸收不同類型的藝術,既能文也能武。
從前娛樂文化會描繪書生為體質虛弱,例如電影《倩女幽魂》的寧采臣,故有「文弱書生」之稱。若果我們研究一下,古時的書生也需要習武,如果身體不強壯,又如何能長途跋涉赴京考試呢?所以把書生形容為孱弱氣質者,是不對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注重平衡,故從前的官員氣質大多由文史哲培育出來。但是今天社會或受到西方專業化影響,醫生、律師、工程師等的地位似乎取代從前的文史哲學者。
為什麼藝術教育那麼重要?藝術教育培養一個人的文化底氣。一個人有了文化底氣有助創新不同類型的藝術形式。而氣質的問題,除了所謂喜不喜歡的某種美學主觀性之外,也有客觀性的標準。例如多讀歷史和哲學,打好文化基本功,理解藝術歷史,認識藝術不同門派及藝術特色等。
氣質最重要的是培養一個人能夠深度地、開放地吸收不同的事物,這才能培養出大器的氣質。大器的氣質能夠培養出宏觀的視野和藝術胸襟。談吐、言論、衣着品味等是個人的選擇,但在做這些選擇之前,藝術素養能令人更有底氣去選擇美學上的取向。甚至乎在價值觀上如何看事物,這些是藝術教育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因此,藝術不應只是被定性為一種可有可無的教育形式。學習書法,你的筆法可以行雲流水,奔放自如。但底氣就是你要學會如何握筆、專注和呼吸等基本功。培養藝術底氣並不太注重天分,而更需專注學習過程,方可提升自身的藝術涵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