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做好回收配套 莫令「綠」再崎嶇
垃圾徵費再度暫緩實施,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昨日表示將會研究如何優化,未來一年會加大回收配套,包括增加廚餘回收點等。環保工作是大勢所趨,是件說易行難的大工程,政府應拋棄「一步到位」不切實際的幻想,不能盲目躁進。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當下,宜審時度勢,不能死腦筋地一條道兒走到黑。
垃圾徵費策略優次暫難下定論,此前各方強烈批評的是以付費指定袋方式推行策略,環保成效過低、社會代價過大,並非政策策略目標有問題。顯而易見,只要能找到有效達至協助兌現減碳國際承諾,以及紓緩本港垃圾堆填區飽和壓力這兩大政策目標、既符經濟效益又不擾民的可行辦法,政府甚至有放棄垃圾徵費計劃的空間。
垃圾徵費早於2005年提出,至今已近20年,期間科技今非昔比。當初除提出徵費外,其他應對措施還包括於2025和2030年啟用兩個焚化爐,預計日均共可處理近7,000公噸垃圾。而據環保署年初公布,本港2022年都市固體廢物棄置量日均僅11,128公噸。換言之,當初因技術不夠成熟而過於保守的設想,現只需要研究再興建兩個焚化爐,或者是在科技升級時為焚化爐擴容,應已能有效解決堆填區飽和問題。
公眾須知,垃圾焚化技術早已非常成熟,不再是厭惡性設施,新式焚化爐淨碳排量僅為堆填區的六分之一。環保工作廣被世人推崇的北歐國家丹麥,國內遍布垃圾焚化廠,不少集焚燒、發電和娛樂設施於一身,例如其首都哥本哈根於2017 年啟用的ARC垃圾焚化廠,與市政廳距離約等於銅鑼灣至上環,發電效率更高,二氧化硫排放則減少99.5%,園區內設有攀岩、散步和酒吧食肆等娛樂設施,很值得本港借鑑。
擺在本港眼前,最急切需要做好的其實是環保回收問題,因為即使將來採用焚化手段,回收工作仍有必要,並且是發展綠色經濟和綠色產業的一大前置工作。環保工作與其霧裏看花,不如腳踏實地先將「綠在區區」的工作做好、做到實處並推廣到全港,扎扎實實地提高全民環保意識,並為焚化爐或其他創新技術應用爭取時間,令本港保護地球的綠色之路不再崎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