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見/閩南腔調裏的香港故事(下)\王燕婷

  其實,平山人所在的拍賣行,每個月都要舉行兩到三場的拍賣會,工作強度非常大。平山人要寫文章,得找放工的時間,靜下心來慢慢寫。為了寫《馬師曾與馬王夢梅的情和藝》,他輾轉找到了獨居在香港的梅姨,從她口中還原了馬老晚年的一些歷史真相。平山人用相機拍下了他們倆一九六一年領取的結婚證書,以及一九三一年馬老出版的《千里壯遊集》等等。一些史料的搜集要進行艱難的田野調查,得多方奔走,多方求證,分毫不能有所閃失。有時千方百計聯繫到相關的人員後,溝通時卻遭到拒絕。

  遺憾的事情有很多。馬師曾前往美國演出時,曾隨行帶去了介紹粵劇的《千里壯遊集》,過海關時,被美方認定為政治宣傳手冊,全部被沒收。馬老生前一直想要再版這個集子,但是直到他的第二個夫人梅姨去世,也沒能實現。

  探藝裏更多的是滿滿的感動。高劍父在新國畫運動一開始受到巨大壓力的情況下,親臨印度、斯里蘭卡、不丹、尼泊爾、緬甸等國家參研,豐富自己的創作題材和技巧。其間,又與泰戈爾聯合成立東方國際美術協會。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南來寓港的人士中不乏文雅墨客,但大多因需為生計奔波而難以在藝術上有所發展。號稱香港的「孟嘗君」的李文格,成立了披荊文會,每月自費設宴十桌,為這些文人雅士提供了一個「詩書畫琴棋雅集」平台。李老去世後,平山人曾到過他位於鴨脷洲的住所,才知道,他的房子其實也不過六七十平方米,但是,他四十年如一日出錢出力支持本地的文化活動。這些先輩們博學多才,或精益求精,或不計個人得失,共同譜寫了香港藝壇的一段段輝煌歷史。

  二○二一年,國家支持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分外鼓舞香港藝術工作者的人心。「講好香港故事」一時成了城中熱門話題。二○二二年十一月,平山人應邀出席一次國際藝術論壇,便以「講好香港故事·開創香港文化新天地」演講,分享了三位收藏家及十位代表性藝術家的故事,讓這些逐漸在歲月中淡去的藝術前輩重新回到大眾的視線裏,讓大眾認識到探討、研究、繼承及弘揚香港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要問平山人還有多少香港藝壇的故事,他一時也講不清。他希望有一天,這些故事能拍成紀錄片,讓更多的人聽見這些香港故事。

  找這些故事的過程累嗎?平山人說,再累也累不過臉頂黃土背朝天吧。少年時候在鄉下,他耕過地下過田,什麼農活沒幹過?來到大城市,小時在福建老家養成的勤勞樸素的精神一直是他人生的動力來源。福建人愛拚善拚,他們把拚搏的精神寫成了一首歌。《愛拚才會贏》的旋律響起的時候,每一個福建人都會攥緊堅實的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