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患要在未然之前

  潘玉毅

  唐朝魏徵在《諫太宗十思疏》裏寫道:「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漢語有許多有意思的詞彙,都與之同理。

  譬如「蓄勢待發」,告訴我們先要蓄勢,而後才能發力。勢頭不足,發出去也無力。我們做事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準備工作若是做得不夠充分,真正忙起來的時候,容易顧此失彼,手忙腳亂;反之,準備工作足夠充分,自能謀定而後動,事半而功倍。

  又譬如「厚積薄發」,告訴我們積澱、積累的重要性。水流千里,非深不遠。如果積澱不夠深厚,就像一個人自身沒有力道,拳頭打出去也是軟綿綿的。俗話說,滿瓶不動半瓶搖。水只得半杯,潑出去也不大可能有瀑布般的感覺。就像人寫文章,肚子裏沒有墨水,出口也難以成章,筆墨不通,最後只能貽笑大方。

  再譬如「未雨綢繆」,說得亦是同一個道理。雨沒下的時候就要準備好雨傘、雨披,若是等雨下大了再去找雨具,已經來不及了,保不齊要被淋成落湯雞。遇着旱季和雨季來臨時也是一樣,農人們需提前準備好防澇、灌溉的措施,等大水淹了稻田,等地都龜裂成片,再去想辦法,為時已晚。因此防患要在未然之前。

  若是細翻典籍,我們還能找到很多這樣的詞語和典故。這些詞語和典故都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們要避免有好高騖遠的毛病。當我們搭弓射箭,若是弦繃得不緊,箭自然就射不遠;當我們準備遠行,腳力不健,走兩步就要歇一歇,「行萬里路」自然特別費勁。每每想到這些,心中就了然,也就有了更多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