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倒翁」「檸檬查」新科技防洪

  渠務署120項工程減水浸 緊急應變隊增至160

  近年極端天氣愈趨頻繁,香港作為太平洋周邊地區中降雨量最高的城市之一,特區政府多管齊下防洪。渠務署署長莫永昌昨日表示,目前香港防洪基建是按照預防「兩百年一遇」場景設計標準建造,因應去年9月的特大暴雨,署方今年已更新參數,未來工程會強化防洪能力。除推展防洪基建工程,亦會遵循「超前準備、加強預警、果斷應急、迅速復原」四大策略進行「韌性防洪」,特別是加強與天文台合作,並會依靠科技進行水位監測,包括引入早前在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獲金獎的「不倒翁」球形地下管道檢測機械人。

  渠務署昨舉行記者會介紹雨季的防洪工作,莫永昌總結去年工作時,提到去年9月7日的特大暴雨,署方當時共收到86宗水浸個案,包括12宗嚴重水浸,事後分析造成水浸的一項重要原因是,雨水沖刷的樹葉、泥沙等堵塞渠管,令積水無法排出。

  為更有效監測渠道狀況,署方引入多項創新科技處理防洪工作,其中在黃大仙及柴灣區已選定逾30個雨水沙井,安裝「檸檬查」浮球式水位感測設備,24小時實時監測雨水渠的水位狀況,而自安裝設備後,兩區在本月兩場紅雨中均沒有任何水浸報告。另有榮獲今年「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金獎的「不倒翁」球形地下管道檢測機械人,能克服以往設備容易翻船的問題,在渠務設施中進行360度拍攝錄影,及時處理渠道淤塞。

  同時,渠務署已針對有關水浸地點進行120項小型改善工程,大部分工程已於今年首季完成,涉及柴灣、黃大仙等曾嚴重受災地區。本月底政府將再向立法會申請撥款,進行7項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令全港蓄洪池容量較現時增加一倍。將來在設計防洪設施時,署方會繼續沿用一地多用理念。

  「雨水排放系統」上調設計參數

  莫永昌強調,面對日趨頻繁的極端天氣,世界各地已共識水浸不能杜絕,但特區政府除透過多管齊下的策略加強排洪防洪,更要注重「準備、預警、應急、復原」。在大雨前準備和預警方面,今年渠務署會進一步加強及時清渠,識別220個較易受阻塞的集水口和水道,當收到天文台預警時,會派人巡查有關地點,進行清理。

  當天文台發出紅雨、黑雨、新界北部水浸特別報告、8號或以上熱帶氣旋等警告時,渠務署會即時啟動緊急事故控制中心,指揮運作基地的緊急應變隊伍,前往水浸地點處理事故。今年該署的緊急應變隊伍已由以往的70隊增加至160隊,運作基地亦增至30餘個,務求在1至2小時內消除水浸。大雨過後,渠務署人員亦會再次巡查水浸高危地點,及時清渠。

  防洪標準方面,莫永昌指今年3月署方已更新「雨水排放系統手冊」,上調設計雨量參數,新標準雖然仍維持應對「兩百年一遇」場景,但因應防洪標準增強,推算至2050年香港已可應對如同去年9月特大暴雨的情形。「香港的防洪設計標準可媲美北京、上海、深圳、倫敦、哥本哈根等內地、海外主要城市,我們亦一直留意雨量數據,去年9月當時錄得高達158毫米每小時,打破天文台140年來的紀錄,我們今年也更新了雨量參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