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創科產出 近三成涉港校
過去5年文獻數翻倍 活躍學者逾42萬名
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起主導作用,粵港澳大灣區如何發揮科創優勢,不斷生成新質生產力?香港高等院校又可以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香港中文大學委託顧問公司分析粵港澳大灣區過去五年的研發概況,並於昨日發表《香港中文大學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研究影響力和貢獻》報告。當中顯示,過去5年大灣區研究產出的複合年均增長率為17.9%,文獻數及研究人員各自幾乎翻了一番,發展迅猛。香港在其中更擔當重要角色,約28%的大灣區研究產出與港校有關,16%活躍於大灣區的研究人員與香港院校有聯繫。
該報告由科研信息分析公司愛思唯爾主要基於其旗下Scopus文摘及引文數據庫的信息撰寫而成,分析大灣區研究影響力的主要趨勢,就引用次數、知識轉移潛力及研究合作等多項關鍵指標,檢視大灣區的研究影響力。
報告指出,大灣區作為推動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研究產出及活躍研究人員數目,在2018至2022五年間各幾乎翻了一番。從五年間發表的論文來看,活躍學者人數超越42萬名,他們專注於多個對提升大灣區經濟競爭力至關重要的領域,包括工程、醫學、計算器科學、材料科學、生物化學、物理和化學等。
報告以「歸一化引文影響力」(Field Weighted Citation Impact, FWCI)作為關鍵指標,指出在整個大灣區的高產出機構排名前十名中,有五個設於香港,當中四個位列前五,「香港的 FWCI 比大灣區整體高出27%,與大灣區其他地區的研究人員相比,本港研究人員的人均產出是他們的兩倍,專利引用率亦高出29%。」
港中大副校長(研究)岑美霞表示,分析結果凸顯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的角色,並響應中央政府對香港發展成國際創科中心的期望,港中大將繼續致力擔當連接內地與世界的橋樑角色。
岑美霞指出,港中大與灣區機構合作可產生互利共贏的協同效應。根據報告對相關共同發表論文後的引用影響力升幅分析,有九成中大合作夥伴的FWCI比值均高於1,即其與中大合作發文的學術影響力,超越其原來的整體研究產出的學術影響力,這表示雙方合作具有相當價值。
眾創中心吸約30港初創企業
香港各大學於基礎科研的優勢,為大灣區科技創新提供強勁動力。其中,港中大率先於深圳設立研究院,結合深港兩地優勢,搭建產學研合作平台,重點推動信息科技、生物醫藥、可持續發展等領域的創新發展。港中大深研院又成立眾創中心,為初創企業提供技術轉移、人才培育以及對接資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推動新質生產力持續發展。中心累計吸引90個高科技創業項目及團隊入駐,其中約30家為港人創辦。
數願景(深圳)控股是其中典型個案,作為香港數碼港已畢業科技企業,團隊於去年5月入駐港中大深研院眾創中心,並得到華為Spark加速器支持。該公司打造基於區塊鏈的低代碼數字化產品解決方案,公司運營助理黃文發表示,隨着數字中國建設不斷推進,內地市場將有巨大發展空間,公司技術研發團隊主要在香港,深圳則作為輻射內地市場的絕佳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