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關係/歐洲會否追隨美國對華實施關稅壁壘?\宇 文
近日,美國宣布對總值18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對華再築關稅壁壘,其中電動車關稅上升到102.5%、鋰電池增加到25%、太陽能電池增加到50%。特朗普時期,美國對華汽車加徵關稅為25%,拜登則將其提高到4倍多。足見拜登政府對華關稅戰手段更狠辣。
拜登對華科技領域的步步緊逼和遏制圍堵,也遠遠超過特朗普時期。這是摻雜着焦慮、極端、反智、虛偽等多種非理智情緒的泛政治化操作。聯想到當年拜登對特朗普對華關稅的反諷與反對,亦可一窺美國政府現在的故意與刻意。
究其原因,除了美國失去大國自信,主要還是大選年政治使然。美國已經形成濃厚的反華氛圍,大選年兩黨政客更將反華作為吸引選票和獲得精英階層支持的不二手段。正如中國駐美大使謝鋒所言,美對華強硬只為撈選票,連經濟學基本原理都不顧了。正因為如此,拜登政府對中國電動車徵收的離譜的高關稅,依然遭到特朗普的諷刺──聲稱如果是他則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200%的關稅。
美國對華電動汽車等徵收高關稅,利用臭名昭著的301條款高築關稅壁壘,是否在全球引起連鎖反應?全球範圍而言,不同國家基於自身貿易利益和產業保護,對貿易夥伴實施貿易壁壘,並無不妥。若是發生爭議,可以通過世界貿易組織裁決,解決貿易分歧。美國的301條款,早被世貿組織裁決為違反世貿規則。因此,此番美國對華180億美元商品加徵關稅,具有顯然的政治色彩。除了加拿大等鐵心追隨美國的國家,其他國家追隨美國的可能性不大。畢竟,中國電動汽車為代表的「新三樣」商品,在全球市場頗受歡迎。
關鍵是歐洲市場,是否追隨美國,還需繼續觀察。
一方面,歐洲理事會3月18日通過《關鍵原材料法案》,以強化對科技、新能源等產業關鍵原材料供應的自主性,減少對「特定國家」的依賴,凸顯歐盟工業政策在美國影響下也高度政治化。另一方面,在對中國電動汽車方面,歐盟先於美國提出對中國進行反補貼調查。可以說,歐盟是先於美國對中國電動汽車「動手」。值得一提的是,在對中國的手段運用上,美歐配合堪稱你儂我儂。譬如,對華科技供應鏈的「去風險」,是歐盟發明美國叫得更兇;指責中國「新三樣」產能過剩則是美國提出,歐盟附和。不過,相比歐盟對華還算講「武德」,美國則是粗莽武斷了。但從本質而言,將經貿問題政治化、工具化,美歐對華並無二致。
歐盟會追隨美國對華電動汽車等加徵高額關稅嗎?歐盟不會像美國那麼蠻橫。但這並不意味着歐盟比美國更守規則,而是歐盟難以達成共識。
德國和瑞典和中國在汽車產業方面存在合作關係,已形成汽車產供鏈的深度利益有關。因此,兩國領導人公開認為歐盟不應該追隨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甚至強調美國此舉只會破壞全球貿易,是所謂「壞主意」。尤其德國奧迪、寶馬、平治三大品牌在中國接受度很高,在新能源車方面,三大品牌也一直和中國相關品牌進行深度合作,德國基於自身利益反對對華電動汽車加徵關稅自是應有之義。此外,德國產汽車幾乎每輛車都有來自中國的零配件,加徵關稅只會讓德國汽車成本更高,這不符合德國汽車的利益。
法國汽車在華市場深耕幾十年但又不得不退出中國市場,因此,法國是歐盟內主張對華電動汽車進行反補貼調查的國家。不久前中法兩國元首達成了一攬子貿易共識,如果法國堅持對中國電動汽車進行補貼調查,則會引發來自中國的報復。法國農產品、干邑地區的葡萄酒也將面臨中國的反補貼調查。總之,中國有足夠的手段對歐盟進行報復。是「互相傷害」還是合作共贏,這是歐盟必須思考的問題。
對華友好的匈牙利,和中國在電動汽車和電池方面存在產業合作,也將成為歐盟內部反對對華電動汽車加徵關稅的重要力量。毋庸置疑,歐盟內部利益多元、立場各異,很難發出統一聲音。但不得不說,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一貫秉承追隨美國的政治立場,很多反華理念和貿易政策都出自其口其手,且很容易得到歐洲議會一眾反華政客的認可與支持。這就導致歐盟內部的嚴重分野,即歐盟委員會的反華傾向和各成員國基於本國利益的對華務實立場難以兼容。歐盟的這種內部撕裂,決定了歐盟對華貿易政策的相對謹慎。所以,在對華電動汽車加徵關稅方面,歐盟既不會像美國那樣手段極端,即使加稅也不會像美國如此孤注一擲。
由於美歐陷入「政治正確」迷途,且在俄烏衝突上錯誤遷怒於中國,武斷配合美國對華實施貿易施壓以逼迫中國站隊。因此,對於歐盟是否追隨美國對華電動汽車加徵關稅,中國也要保持充分警惕。
國際關係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