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瘡為何找上你?

■外科專科醫生高彩華
■外科專科醫生高彩華



  痔瘡,是一種肛門部位的常見疾病。有些患者痛起來坐立不安甚或排便出血;但也有人完全沒有任何症狀,卻在體檢時才被告知患有痔瘡,到底什麼人容易患上痔瘡?治療是否一定要開刀?什麼情況下才需求醫?這次小編邀請到外科專科醫生高彩華分享痔瘡的成因,並介紹最新的手術方案。

  痔瘡可分內痔和外痔,兩者雖各有不同症狀,但原來九成痔瘡病人都是「混合痔」,即同時有內外痔,其生長位置橫跨齒狀線上下,初期會痛也會出血。

  痔瘡其實是正常的身體組織,由肛門的細小血管和結締組織形成,如同幾個軟墊,作用是完全隔離空氣及液體,從而防止失禁。但當肛門附近的血管長期受壓,導致血液循環不佳,久而久之出現靜脈曲張,令軟墊血管膨脹和組織凸出,導致相關症狀就會形成痔瘡。

  以下四類人士屬於痔瘡的高危群組:

  ■長者 :一般較少活動,加上腸道蠕動較慢,所以較大機會有便秘,大便時需要經常用力,容易形成痔瘡。而隨着年齡增加,痔瘡組織的彈性及強度會減低,亦較易出現痔瘡垂脫。

  ■盆腔壓力增加者:例如長期便秘或腹瀉,常參與舉重/健身等運動。

  ■長期坐着的人:久坐會令血液循環欠佳,增加肛門血管壓力。

  ■孕婦:因胎兒壓着媽咪腹腔會導致血管受壓,另一個原因則是受荷爾蒙影響。

  當感覺到或摸到自己的肛門有異時,許多人也不好意思去求醫問診,往往拖到疼痛難耐或嚴重影響生活時才求醫。高彩華提醒,痔瘡常見的症狀如大便出血或覺得肛門有異物,可能會和結直腸癌病徵混淆。他分享病例指,曾經有位50歲女士,大便持續出血一年,她亦覺得肛門有異物,但一直沒特別理會。過了一年情況沒改善,出血量越來越多,最終發現是直腸癌第四期。所以最安全的做法是盡早諮詢醫生,判斷清楚是純粹痔瘡問題,還是需要做其他檢查去確定沒有其他大腸疾病。

  「痔療」手術分三種

  「痔療」方法可以分成非手術方式及手術方式,到底選擇哪個方法,有以下幾個因素,如患者的主要困擾是什麼?是出血/脫垂/痛?這也是醫生考慮選擇不同的手術的因素。基本上「痔療」方案都是度身訂造,醫生需要了解詳細情況再和病人仔細研究,一同討論最適合的方案。

  ■傳統痔瘡切除手術:是最徹底的方法,可一次處理外痔和內痔問題,復發率低,屬於治療痔瘡的黃金標準,但手術後有外露傷口,病人會較痛楚。

  ■多普勒超音波引導痔瘡動脈結紮術:利用超聲波準確探測痔瘡血管位置,並落針結紮,切斷痔瘡的血液供應令它枯萎凋謝,手術後沒有外露傷口,痛楚輕微。但不能處理外痔或嚴重垂脫的問題。

  ■痔瘡槍手術:利用環狀痔瘡切除器進行肛切除,將鬆弛的肛門組織拉回肛管內的位置。手術後會有一排金屬釘在腸內。由於沒有外露的傷口,痛楚輕微,不需要傷口護理,復原時間比傳統手術短。但復發率較傳統手術高。痔瘡槍亦有可能發生極罕有的併發症及後遺症,病人可向醫生詳細了解。

  非手術方式 有復發風險

  ■橡皮圈結紮術:醫生會使用橡皮圈紮着痔瘡,阻斷血液供應,使痔瘡萎縮及自動脫落。附近的組織會結疤,將軟墊組織拉回去正常位置,避免垂脫或出血。橡皮圈結紮術只適合用於部分內痔,過程約數分鐘,可以在診所內進行,無需麻醉,病人復原快,但復發率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