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來作家 與《大公報》淵源深

  左圖:觀眾參觀金庸與梁羽生主題展區。\中新社;右圖:「南來作家手跡遺物展」昨日開幕,展出張愛玲、蕭紅、戴望舒等逾20位作家的手跡和物品,吸引不少觀眾入場。\中新社
  左圖:觀眾參觀金庸與梁羽生主題展區。\中新社;右圖:「南來作家手跡遺物展」昨日開幕,展出張愛玲、蕭紅、戴望舒等逾20位作家的手跡和物品,吸引不少觀眾入場。\中新社

  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董事長李大宏在開幕典禮上與觀眾分享南來作家與《大公報》的淵源。他表示,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一批內地知名作家南來香港。他們以大量文采斐然的錦繡文字,書寫民族精神,抒發家國情懷,縱論古今天下,描摹世態人情,在香港這片文化沃土上播下現代文學的種子,極大地豐富了獅子山精神譜系的文學建構。這一獨特的文化現象,本身就是香港與祖國之間文化傳承源遠流長的最好例證。

  這次展覽涉及諸多建樹頗豐的文化大家,當中不少與《大公報》淵源很深。許地山研究中國服裝史的開山之作《近三百年來之中國女裝》,曾在《大公報》藝術周刊連載;蕭紅到港後的首部作品《後花園》,曾在《大公報》文藝副刊上連載;張愛玲擔任電影《太太萬歲》編劇時,曾專門在《大公報·戲劇與電影》上發表《〈太太萬歲〉題記》以作觀影指南;葉靈鳳的《香港方物志》,收錄的正是他在《大公報》陸續發表的100多篇短文;秦牧、端木蕻良等也曾為《大公報》撰稿;戴望舒到港後還曾主編《大公報》文藝副刊。

  更加為人熟知的,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在《大公報》子報《新晚報》任職的陳文統和查良鏞,分別以「梁羽生」和「金庸」為筆名,先後發表《龍虎鬥京華》和《書劍恩仇錄》,從此開創了新派武俠小說的先河,締造風靡海內外的現象級文化景觀,對幾代華人讀者的價值觀念和人生理想產生深遠的影響。作為他倆的「頂頭上司」,時任《大公報》副總編輯羅孚,是促成這一創舉的功勳人物,也被文化界親切稱為「新派武俠小說的催生婆」。而他本人亦是一位著作等身的專欄作家和著名報人,自上世紀40年代起就先後在桂林、重慶和香港三地的《大公報》工作,曾參與《大公報》子報《新晚報》和《海光文藝》的創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