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見/魏碑是好書法嗎\高聲
魏碑書體是好書法還是不好的書法?此問題有兩個答案,清代乾嘉以後,很多書法理論研究者及書法家認為魏碑是好書法,而在此之前的一千多年間,人們並不認為魏碑是好的書體。
對魏碑書體的解釋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對我國南北朝時期(公元四二○至五八九年)北朝刻石文字的統稱,這些刻石大致分為碑刻、墓誌、造像題記、摩崖石刻等,一種是專指北朝時期北魏的各種刻石。
到了漢末魏晉時期,中國書法已經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漢末時新的書體草書、行書、楷書已漸成熟,被奉為「草聖」的張芝、「行書之祖」的劉德升、「正書之祖」的鍾繇都是東漢人。魏晉時期,新書體為士大夫階層廣泛接受,成為流行書體,但是西晉末年「八王之亂」後,中央政權被迫遷往建康,中原士族相隨南逃,史稱「衣冠南渡」,換句話說,那些官僚和知識分子,書法寫得好的人都去了東晉。東晉以及後來的宋、齊、梁、陳各朝,傳承漢、魏、晉以來的書法正脈,並不斷快速進化、成熟,湧現出像王羲之、王獻之等一大批書法家,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
反觀北朝,西晉滅亡後,便進入了「五胡亂華」的十六國時期,由於讀書人大都南遷,加之少數民族政權不重視文化建設,北朝各國的書法,總體上又回到漢末隸向楷轉變的狀態,並長期徘徊不前,直到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革俗漢化、慕學南朝,書法水平才獲得了快速提升。這也是有人把北魏碑刻作為北朝代表的重要原因。
對北朝書法,當時的人評價並不高。顏之推是南朝名士,被西魏俘獲後,入北朝為官,他評價北朝書法「喪亂之餘,書跡鄙陋」。北朝人對自己書法也不自信,當時南朝著名書法家王褒被俘至北朝,北朝人競相從王褒習書。北周書法名家趙文深原來聲望甚隆,只因王褒入北,「文深之書,遂被遐棄」,趙文深對此「慚恨」,並「形於言色」,無奈「好尚難反」,於是「亦改習褒書」。
唐朝是距南北朝較近的朝代,不少南北朝書法家經隋入唐,唐朝也開創中國書法十分輝煌的氣象,唐代是怎樣評價北朝書法呢?唐太宗李世民是一個書法造詣很深的皇帝,他獨尊南朝羲、獻,曾命臣下搜羅購買王羲之書跡二百九十紙,未顧北朝書家。唐初著名書法家孫過庭在《書譜》中針對「而今不逮古,古質而今妍」的言論,反駁道「何必易雕宮於穴處,反玉輅於椎輪者乎?」意思是為什麼華麗的房子不住非得住洞穴,為什麼有漂亮的車不坐非得坐破車呢?顯然他認為南朝的「今妍」勝過北朝的「古質」。唐代天寶間書法家竇臮撰有書論名篇《述書賦》,綜論歷代書家,「可入品流者,咸備書之」,其中列南朝晉、宋、齊、梁、陳各朝書家共一百四十五人,而北朝十六國只列北齊劉珉一人,由此可見北朝書法在他心中沒有多少分量。
隋唐以後的一千多年間,北朝書法一直處在淹沒狀態,直到清朝乾嘉時期金石考證之風興起,北朝書法才被挖掘出來。在金農、鄭板橋、鄧石如、伊秉綬等人金石書法探索的基礎上,嘉慶朝的阮元,第一個在理論上肯定北朝書法的價值,他不但提出了北碑的概念,也肯定北朝書法「不尚風流,拘守舊法,罕肯通變」,「筆法勁正遒秀」,指出「且若《禊序》之外,更無書法,豈不陋哉」?後來經過康有為的過分鼓吹,碑學大盛,湧現出了一批金石書法大家,形成了碑學、帖學並行的局面。
自碑學誕生,圍繞碑帖之間的爭論就一直不斷。到底碑帖相較孰優孰劣呢?從當代的審美觀來講,南北朝書法各有鮮明個性,各具藝術特色,不應強分優劣,但從發展程度來看,南朝書法和以後的帖派書法明顯處在高級階段,進化得更加完善,而北朝書法原始、古拙,處在發育的相對低級階段。
清人尚碑也是有現實需要的,即書法家尋求創新突破。經過唐宋元明歷朝書法家各有所「尚」(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態),書法已經發展得法度嚴謹、高度完善、固若金湯,如果繼續遁帖學途徑探索,難有突破空間,而碑字的原始古樸,尚未過分自我束縛,這反倒為書法家創新提供可能。但尚碑風氣也給中國書法造成了傷害,尤其是有人把「金石氣」作為尚碑的內核,誇張地抖筆、滯筆及故意錯亂筆畫構字,意圖製造「缺陷美」、「朦朧美」等效果,嚴重地違背書法的書寫性。我深信,中國書壇在經過百花競放的探索後,最終一定會回歸書寫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