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新聞/善用科技 加強預測極端降雨

  左圖:坑口佛頭洲村天后古廟被洪水圍困,村民須涉水出入。中圖:將軍澳多處水浸,有汽車駛經,被困洪水中。右圖:商場通道在暴雨下嚴重滲水。
  左圖:坑口佛頭洲村天后古廟被洪水圍困,村民須涉水出入。中圖:將軍澳多處水浸,有汽車駛經,被困洪水中。右圖:商場通道在暴雨下嚴重滲水。

  地球氣候不斷變化,極端天氣持續增加且氾濫,遇上天災,事先沒有充足準備,不採取主動應對的積極態度,且沒有提升預警能力,後果將追悔莫及。《大公報》獨家專訪香港大學工程學院土木工程系陳驥教授,他指發生極端天氣的頻率只會不斷增加,重點是如何預防。他建議天文台應借助科技,研究0至6小時高時空精度的臨近極端降雨的預報精準度,令雨災可及早防範。\大公報記者 余風

  去年10月25日,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中強調,為持續強化香港整體應對極端天氣的能力,特區政府會作前瞻性預防和策略部署。尤其是「針對高風險環節,包括氣象預測預警、水浸、山泥傾瀉及交通運輸等,研究更好善用科技如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提高風險評估能力。」

  陳驥教授接受《大公報》專訪時表示,在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極端天氣,尤其是極端暴雨在世界各地經常發生。而香港去年9月7日及8日已發生創歷史紀錄的1小時和12小時降雨量,造成人員傷亡及大量財產損失。昨天凌晨4點開始到上午10點,6個小時內在將軍澳和西貢部分地區,降雨量超過300毫米,已超過香港5月份平均290.6毫米的降雨總量。該6小時降雨量也超過上個月16日造成迪拜大水災的24小時254.8毫米的降雨量。

  「隨着氣候變化,此類極端降雨可能會愈來愈多,尤其是在南方的大灣區城市。」陳驥教授直指香港需要積極加強基礎科研,提升0到6小時高時空精度的臨近極端降雨的預報精度。從而使香港當前防洪防災救災的被動模式,變為主動模式。他又指從被動到主動,是通過0到6小時的極端降雨臨近預報,同時也預報0至6小時的洪水狀況,從而使政府相關部門能提前數小時採取緊急防災措施,並能使社會大眾積極預防災害;如果災害形成,也能使政府和社會大眾更有效地救災。

  「我敲響警鐘,不是說香港做得不好,而是發生極端天氣的頻率愈來愈高。香港的天文台、渠務署都是世界一流的,都很努力,做得很好了,但是,精準預警極端降雨是世界級的難題,我們的科學預警仍不足。」去年9月黑雨發生後,陳驥已接受《大公報》專訪,表示他與政府相關部門工作上都有聯繫,而他早前也發表一篇《7·20鄭州極端洪災對大灣區尤其是香港防巨災的啟示》文章,強調香港必須警惕,建立防巨災的體系,惟似沒有受到重視。

  「不要怕預警不準確就不預警」

  陳驥曾任國際專業學會亞太地球科學學會(AOGS)水文科學分會主席、國際水利與環境工程學會香港分會主席,他研究的基於遙感數據評估城市變化的新方法,是國際學術界首次完整揭示全球城市化發展不均衡。而長期研究城市建設和防洪的他直言,洪水沖入地鐵在任何城市都是重大事件,如果地鐵在運行之中,後果是災難性的!因此香港在預警方面有極大的提升空間。

  「不要怕預警不準確就不預警。」陳驥表示,從科學角度,預警不可能都準確,甚至可能十防九空,「社會要科學看待預警,有備無患。」他建議加大針對極端氣象災害的基礎研究,提高強降雨預報的精度;研究評估不同危害的程度、救災的難易程度,以及災後的恢復能力;研發智能化應急救災設備,提升救災能力;推進人工影響天氣的科學創新及技術進步,減輕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