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頤武:香港電影有自己的生機和機會
為推廣閱讀,「文學與電影在當下的對話」講座日前舉行,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著名電影評論家張頤武作為主講人,分享了其過去三十多年間在閱讀文本、研究電影的經驗,並結合當下電影、短劇等發展現狀,分析電影與文學的互文關係,及其之於當今社會的意義和價值。
【大公報訊】當日線下及線上有逾千人參與。張頤武從《玉梨魂》和《流浪地球》這兩部民國和當代的小說改編電影出發,梳理了自中國電影誕生,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電影與文學間交互的關係。他提到,中國電影大致經歷了從依賴文學改編,到與文學彼此分離,再到如今二者在平行和交叉的延伸狀態中,平行展開、互有交叉、不重合但有交集,以不同方式投射中國的想像,以不同路徑描述同一個中國故事的不同走向。
他以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第五代導演們創作的《一個和八個》《紅高粱》《霸王別姬》等經典作品為例,認為這些作品都是從文學中汲取靈感、素材、創意,再投射到銀幕上化成新的文化產品,展現出不同於小說本身的文化意涵和視覺形象。而後張藝謀的《英雄》將中國電影引入「大片時代」,張頤武提到,此後電影對小說等文本的依賴性降低,職業編劇開始主導電影的文本。
鼓勵外國人講述中國故事
張頤武認為,電影的發展,從來與社會變遷相伴相生,投射着當下人們對於社會,對於生活,乃至對於生命的思考。近年來,中文網絡小說爆炸式增長,「內地目前年收入千萬以上的作家有兩千人之多。」張頤武談到,這種海量的網絡小說生產速度,不僅在全球形成獨一無二的文化現象,也滋生了短劇的爆發式增長。張頤武特別提到,當前的電視劇對文學和網絡文學的依賴性巨大,而網絡小說則成為短劇成長的依託,他笑言,中國的「霸總」文學當前已經在全球範圍內快速傳播,不僅讀者眾多,以其為基礎的「霸總」短劇也在美國等地十分受歡迎,令美國觀眾欲罷不能。
在這樣的變化中,張頤武認為,文學與電影共同構成了世界對中國故事的想像,要思考「中國的形象如何在全世界更好地展現、講好中國故事,將中國人的故事說得透、說得深、說得有意思,讓不同的人有所感動。」
問答環節中,有讀者問及張頤武對於Netflix改編《三體》的看法,張頤武認為應該多多鼓勵外國人講述中國故事。此外,張頤武還談到自己對香港電影當前現狀的看法,他認為香港電影有自己的生機和機會,其既有外向合作的生命力、可繼續加深和內地的融合;同時在內部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他相信深挖本土題材的小成本港產片未來會繼續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