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觀察/互聯網大佬賣「洋騎」的時代信號\馬浩亮
賣掉進口平治邁巴赫要換乘國產車的周鴻禕,其公司總部樓下停滿「爭寵」備選的國產新能源車那一幕,其在北京車展坐到哪吒汽車車頂、俯視周圍的那一刻,無形中為中國汽車行業版圖的巨變,提供了一個形象的註腳。「不是洋貨買不起,國貨更有性價比。」2023年,完全自主品牌的汽車,市場佔比首次過半,超過合資車和進口車的總額。德系、日系、美系汽車的佔比分別降至20.4%、17%、7.9%,韓系、法系更到了近乎忽略不計的地步。
改革開放後相當長時間,進口貨曾享有「高人一等」的地位。如汽車的大眾、寶馬、豐田,家電的松下、索尼、東芝,運動用品的耐克、阿迪達斯等。而如今,進口貨已黯然走下神壇。
隨着中國企業從「跟跑」到「並跑」,直至「領跑」,國人對進口貨的態度,也經歷了從「仰視」到「平視」,乃至部分領域「俯視」的轉變,消費心態更加理性,也底氣十足。中國已是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擁有世界上最完備的工業體系。國貨憑藉過硬的品質、設計、技術、服務,由自主創新而實現了自立自強。比亞迪崛起為全球新能源汽車的頭部企業,就得益於動力電池、混合動力、電子智能等三大核心技術的有力支撐。不止是汽車。今年一季度中國市場手機銷量排行榜的頭部品牌中,除蘋果外,其餘Vivo、榮耀、華為、OPPO、小米均是國貨,五家合計佔據了約八成的市場份額。高中低檔譜系齊全,設計時尚,性能各有主打優勢,如華為的處理器和存儲系統、小米的物聯網生態圈等,因此贏得消費者青睞。甚至不少昔日高高在上的外國品牌,被中國企業納入麾下。如,吉利併購沃爾沃,海爾收購通用電氣,美的收購東芝。國貨自強,不是自大的盲目排外,絕非所謂民族主義情緒的產物,而是敞開國門、開放大市場、自由競爭、同台競技的自然結果。
4月28日中國發布符合汽車數據安全合規要求的首批名單,比亞迪、理想、特斯拉等6家企業獲放「綠燈」。無論內資外資,一視同仁。這與某些大國借保護主義搞「雙標」形成了鮮明反差,也是中國自信和底氣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