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社工過勞 倡增情緒支援

  團體冀課程加入正念元素 重拾服務初心

  經歷新冠疫情及社會環境變化,不止普通市民身心疲憊,社工亦「能醫不自醫」,出現職業過勞(Burn-out)。香港大學調查發現,疫情後有八成受訪社工出現中等程度的繼發性創傷壓力,出現中等職業過勞的比例更高達九成。有因不敵壓力曾企圖輕生的社工分享,疫後社工面臨沉重的工作量及不時遭受服務使用者投訴等,倍感壓力。研究團體認為,政府需增加相關正念課程及支援,以提升社工的身心健康,讓他們得以自由表達及重拾服務初心。

  當社工向弱勢群體伸出援手之際,他們亦暴露在職業陰影裏。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獲慈善機構委託,由去年12月至今年3月,以學術研究方法評估「如何改善社工職業過勞」,成功訪問255名在職社工,當中93%受訪社工出現中等程度職業過勞徵狀,只有3.5%獲得慈悲滿足感。當社工參與「Burn-not-out(不再職業過勞)」正念課程後,中等職業過勞的人數比例由93%下降至73.5%;繼發性創傷壓力則由80%跌至63.7%,慈悲滿足感反由3.5%上升至15%,高達近五倍的增幅。

  感能醫不自醫 確診腫瘤欲輕生

  曾參與課程的社工郭希璇指出,適當的情緒支援非常重要。在長者中心工作十多年的她,回憶起當時作為新手社工時,帶着「我來幫你」的拯救者心態,關心隱蔽長者,隨傳隨到,「覺得自己就是超人,無需休息。」30歲那年她被確診患子宮內膜移位,她認為休息和做手術已足夠,停工兩個月後繼續工作「搏殺」,卻令健康每況愈下。5年後,其腫瘤再度復發,她一度有輕生念頭,心想:「作為社工能醫不自醫,真失敗沒用。」

  猶幸,郭希璇今年參與相關正念課程,學習自我關懷、健康界線、有效溝通的技巧和工具,而且能參與集體持續共修的社群,逐步重拾力量,「其實社工都是人,不是機器,當有人真的聆聽自己的需要時,那種力量的支撐很重要。」

  發起調查的機構指出,疫後市民尋求社工幫助的個案增多,令社工的工作量倍增,但是社工課程及在職培訓未有關注從業員的精神健康,業界亦缺乏情緒支援空間,令社工感到孤軍作戰,建議政府可以為社工建立情緒支援的安全空間,並在社工教育課程中加入正念元素,提升他們對身心健康和工作界線的察覺和抗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