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日常/樂莫樂兮新相知\米哈

  戰國楚人屈原在詩集《九歌》寫了一篇〈少司命〉。誰是少司命呢?

  傳說,少司命是主管兒童的命運之神,屈原寫道:「秋蘭兮青青,綠葉兮紫莖。滿堂兮美人,忽獨與余兮目成。入不言兮出不辭,乘回風兮載雲旗。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

  詩句描述楚人祭神之時,少司命降臨祭壇,一人見少司命無視滿堂美人,唯獨與自己四目交投,於是感到「樂莫樂兮新相知」,即感到快樂之最,莫過於新結交一位知心友。

  知心友,可遇不可求,我想,只要認識到新朋友,足以教人快樂。在《尼各馬科倫理學》(Nicomachean Ethics)一書,亞里士多德便說,朋友乃幸福(eudaimonia)生活必不可缺的元素,而我們有三類朋友。

  第一類是「有用的朋友」。驟耳聽來,這好像是功利的說法,彷彿朋友是可以利用的,或只是一種功能。然而,亞里士多德想指出的是,有一些朋友是在特定處境而出現的。當處境猶在,朋友便「有用」,當那處境消失,這些「有用的朋友」也會散去。

  舉例,當你去學打羽毛球,你在班上會認識一些新朋友,你們一同學習、訓練,乃彼此「有用的朋友」,而你們在相處時也是真心相待,但若然有天,你不再打羽毛球了,這「有用的」朋友圈便會慢慢消散。

  第二類友誼是「愉快的朋友」。我們與「愉快的朋友」相處,會得到自自然然的快樂,而這一種自然,建基於生活習慣或行為模式的契合。因此,當年紀漸長,或生活模式改變了,我們跟「愉快的朋友」也會有散有聚。

  亞里士多德認為,我們要追求第三類朋友,即「美好的朋友」。「美好的朋友」是有批判思考的,他們會提醒我們的不是,也會鼓勵我們更有勇氣地前行,同時,「美好的朋友」不會洩密,又會在我們傷心時懂得靜靜陪伴。

  話說回來,屈原筆下的美人,居然感到與命運之神交朋友?命運之神,實屬哪一類的朋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