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下集/微言唯有故人知:《宋家客廳》 ─「香港悅讀周」圖書推薦(下)\洪雯

  傅雷:博學而剛烈

  與錢鍾書相比,傅雷夫婦在「文革」中的命運,實在讓人嘆息。而這,與他的性格有密切關係。

  宋以朗對傅雷的認識,除了來自宋淇、宋希兩兄弟與傅雷的書信往來,更有不少家庭記憶。四十年代,傅、宋兩家是鄰居,住在上海安定坊相連的三號、五號洋房。事實上,整個安定坊都是宋家產業,傅雷家是租客。一九四九年宋家來港,傅雷搬入宋家住的五號,一直到他在「文革」中離世──這個住址便是如今上海的傅雷故居。連傅聰的第一架鋼琴,也是來自宋家。如此鄰近的往來,自然有很多家庭記憶。而宋家保姆,從前是傅雷家的保姆,自然又分享過很多八卦。

  傅雷才情、自視極高,但性格耿直、剛烈、執著、不通世故。他曾在翻譯大會上指責同行翻譯水平低劣,並隨手舉例翻譯作品中錯漏之處,完全不給在場同行,甚至前輩、領導面子,有老先生當場被批評至流淚。楊絳在文章中批評他至少應先做自我批評,讓其他人不至於太難堪;錢鍾書更是寫信批評他,以至兩人曾經有隔閡,後來才恢復往來。

  傅雷亦曾諍言勸喻宋淇,不應過dilettante(什麼都懂,但什麼都不精)的生活,而應把一件事做好,「不計成敗,不問效果」。有這樣的諍友,實為宋淇的福氣。

  「文革」中,傅雷不堪凌辱,決定放棄生命。他的遺囑,還清晰交代了借用宋家的傢具,託人送還。這種毫無拖欠,明明白白的執著,恐怕也與他的命運有關吧。

  吳興華:坎坷的大儒

  吳興華並不像書中其他幾位那樣廣被熟知,但他其實是博聞強記的天才,宋淇曾將他與錢鍾書、陳寅恪三人視為代表兼通中西的大儒。據說他有「照相機般的記憶力」,耳朵亦極靈敏,多國語言一學就會,古詩詞隨便說出一句他沒有不知道上下句的。

  吳興華對自己的學問亦十分自負,書信往來同樣恣意評價文壇人物,措辭尖銳。但是,也許是有錢鍾書這樣淵博的前輩在,他更能反省自己。他身世坎坷,境遇不佳,生活朝不保夕,最終英年早逝。嘆息!

  書中寫過,吳興華對好詩這樣評價:好詩能道出別人的心中事,令人看着,好像自己知道和記得那些詩句一樣。我深以為然。

  張愛玲:按自己選擇的方式終老

  而書中最多的篇幅,給了張愛玲。

  張愛玲被視為「無情」、挑剔、孤獨的人。她與宋淇夫妻一九五○年代初在香港相識,一九五五年移民美國後魚雁往返四十年,寫給他們夫婦六百多封書信,直到她在美去世。她給宋淇太太鄺文美的第一封信,寫於去美國的郵輪上。信中寫道:「在上船那天,直到最後一剎那我並沒有覺得難過,只覺得忙亂和抱歉。直到你們一轉背走了的時候,才突然好像轟然一聲天塌下來一樣,腦子裏還是很冷靜&detached(抽離),但喉嚨堵住了,眼淚留個不停。事實是自從認識你以來,你的友情是我的生活的core(核心)。我絕對沒有那樣的妄想,以為還會結交到像你這樣的朋友,無論走到天涯海角也再沒有這樣的人。」

  讀了,我真心感到安慰。她的下半生,哪怕是美國丈夫賴雅去世之後直到她去世的日子,她一直有宋淇鄺文美這樣的「生活的core」。她的文字,孤獨、蒼涼,但她的人生,一直有真摯的朋友相伴,哪怕在遠方。

  宋以朗還澄清,張愛玲的晚年生活,其實並不像很多文章描寫的那般清貧和淒涼。她去世後留給宋淇的遺產,包括了美國的幾萬美元,以及存在香港的三百萬港元。居所和生活的簡陋,事實上是她的選擇,而不是不得已──這一點,也讓我倍感安慰。她,得以按她選擇的方式,終老。

  微言唯有故人知

  讀罷全書,最讓我感慨的,是幾位文人之間在書信中的談笑風生和真摯之情。他們激盪文字,有關懷、鼓勵,也有諍言和批評,滋養彼此。

  微言唯有故人知。錢鍾書曾有這樣的說法,大約是你心底的話,在多年後、千里外,在另一個時空,也許會有另一個人讀到,會心一笑,便是幸運了。在那個時代,他們擁有彼此,何等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