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事博物館參觀記

  羅文華 香港銀行學會考試審核委員會委員

  我和太太上月前往位於中環10號碼頭的海事博物館參觀,當天人頭湧湧。參觀令我對海和香港及廣州的關係,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香港島四面環海,海是香港生存和發展所寄。早在1778 年,香港已被清晰標記在海圖上。在發展成現今的國際大都會以前,水深港闊的維多利亞港已在19 世紀憑藉地理優勢,成為海上貿易中重要的港口。開埠前,港九兩岸已有頻繁的海上活動,捕漁、墟市貿易及開石礦帶動了海港鄰近地點的人口流動。貨船轉駁業在推動香港成為世界航運中心的道路上擔當着重要角色。遠洋輪船入維港後,會停泊在政府設置的繫泊浮泡,以駁艇作為連接碼頭的工具。現今,香港正在營造智慧港口。

  大海也是廣州的血脈。近代廣州貿易為國際海洋貿易通商史上重要組成部分。在1957 年,乾隆的一紙諭令將全國的對外貿易限制在廣州一個口岸進行,從而揭開了「廣州一口通商」的序幕。當時,洋商抵達澳門後,須在澳門靜候粵海關衙門的通知,待批准後方可前往廣州黃埔港。至於那些獲准在廣州寓居的洋商貿易代表,在交易旺季居住在廣州西關的外商館內。

  就十七、十八世紀的標準而言,「廣州制度」連同其領航員、海關、口岸官吏、行商及同業公會等組織良好,運作暢順且行之有效。當時廣州口岸通商貿易之繁盛發達,從來華貿易眾多外商可略見一斑,計有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美國等。香港及廣州作為通商口岸,以海路為紐帶,令中國與世界有更緊密的聯繫,至今更是如此。香港及廣州南沙港,現已躋身全球主要貨運港口之列。

  參觀完畢,走出館外,但見海闊天空,獅子山下,峰巒連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