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轉舞台/牡丹亭夢殘──評上海崑劇團全本《牡丹亭》(一)\徐 成
湯顯祖(一五五○至一六一六)的《牡丹亭》卷帙浩繁,共五十五齣,如果按原著一字不差演完大概一天一夜不能完結。元雜劇一楔四折,很符合當代一晚本的長度。到了明清傳奇,動不動三四十齣不在話下,頗有點現在電視劇的意思。從現存演劇記錄和實操性考慮,明傳奇的演出只能分拆數日進行,當代搬演較為完整的版本時亦沿襲這一思路。雖話劇界有不少八小時甚至十幾小時的極端時長作品,但戲曲的演出難度必然決定其需要有充分的時間間隔供演職人員去恢復體力和保養嗓子。同時,當代人的快節奏生活令全本搬演明傳奇具有市場接受度方面的擔憂。因此若非實力雄厚的團體確實很難下決心去做這件事情。上海崑劇團這一次的壯舉是十分令人敬佩的。
從史料推斷,距離上一次《牡丹亭》全本演出可能已超過百年,在當代全本搬演經典明傳奇我認為十分有意義。湯顯祖是一個創作動機明確、創作理念清晰的成熟劇作家,《牡丹亭》的長度雖脫離不了當時明傳奇的窠臼,但在杜柳愛情主線之外加入的大量旁枝情節,一方面對人物塑造有重要幫助,另一方面對主要情節有補充和烘托之效,更可藉宋朝故事反映明朝豐富多彩的市民社會場景,是一舉三得的結構。裏面眾多的角色在性格特點上和男女主角有覆文似的強化與對比,令杜麗娘和柳夢梅的主角形象更為清晰立體。若只看愛情主線,可能覺得《牡丹亭》不過如此,但閱讀全本就會知道這是一部結構宏大,主旨豐富的傑作。如果能在舞台上充分而全面地重現湯顯祖原本的構思,那自然是藝術上的盛事。
如前所述《牡丹亭》的體量導致真正意義上的全本演出比較困難。一是製作成本高周期長,其中變數頗多。早在一九九八年,受紐約林肯藝術中心委託,旅美導演陳士爭便與上海崑劇團合作排演過全本《牡丹亭》,但因創作理念上的分歧,這一合作功敗垂成。隨後陳士爭另起爐灶,攜原定女主角錢熠和北崑溫宇航在紐約林肯中心上演了長達十八個小時的全本《牡丹亭》,是當代演出史上最完整的一個版本。但在呈現形式上陳士爭塞入了大量非崑曲的內容,甚而有嚴重的東方主義嫌疑。據說白先勇先生當年看完這個版本後,非常生氣,萌生了製作新版《牡丹亭》的想法,幾年後的青春版《牡丹亭》便是當晚的間接產物。另一方面,《牡丹亭》中一些符合當時觀眾情趣的內容,在現代觀眾看來冗長煩悶,且不合時宜者甚多。譬如《肅苑》中春香與花童的露骨打趣,石道姑自述身世的《道覡》中大段的《千字文》掉書袋和兩性玩笑,此類內容有些與全劇主題相去甚遠,照單全收的意義不大。
當年上崑與陳士爭的合作暫停後,找了郭小男排演了三十五齣的小全本,是為如今這個全本的創作基礎。目前這一所謂全本的一些舞台設計以及改編思路都可從一九九九年這一版本上找到端倪,比如台上架台的思路、旁支情節的取捨,以及曲牌演唱速度的調整、部分曲目設置幫腔等等。
在劇場坐了近八小時分兩天看完上崑這一全本後,我意識到此版本最大的問題便是有全本之名無全本之實。
有全本之名便要求沒有一齣戲是可以完全刪除或合入其他齣的,這自然就令這一版本失去了其他不標榜為「全本」之版本的刪減自由度。既為全本,對時長就有相當的要求,但郭小男導演對演出時長有嚴格的限定,要在八個多小時內將五十五齣戲走馬觀花般全部囊括,這自然涉及到每齣戲的輕重取捨。本質上已只有「存目」之全,而無內容之全了。
這裏涉及到如何對《牡丹亭》進行分本的問題,一般認為杜麗娘離魂是第一大段落的結束,這也是上崑沿用的思路。但《鬧殤》(演出本一般為《離魂》)位於原著第二十齣(上崑全本將原著第二十一齣《謁遇》提前到第十八齣,原著第二十齣《鬧殤》變為第二十一齣),從內容比例上看,如果把上本的結尾放在這裏,就必然導致上本與其他兩本的體量失衡。由於《驚夢》(舞台本一般分為《遊園》《驚夢》兩齣)和《尋夢》兩齣是杜麗娘形象建立的重頭戲,不能過度刪減,因此其他許多齣確實刪到了僅僅存目而已的程度。不知為何,似乎導演希望三本的時長差不多,因此給上本限定了三小時的長度,但要在這麼短時間內演完二十一齣,最後的結果便是連中場休息都取消了。在實際演出時不少年長的觀眾對此非常不滿,中途很多人去洗手間,嚴重影響觀劇體驗。
青春版《牡丹亭》雖整編保留二十七齣而已,時長卻近八個小時。從時長上就可以看出上崑全本的刪減幅度之大。而且本次改編,郭小男執意保留了全劇各齣結尾的集唐詩句(第十六齣無),這又進一步壓縮了劇情時長,導致很多齣刪減過量。上本的《驚夢》《尋夢》兩齣雖較其他幾齣保留得多,但也已刪至僅保留基本情節和著名唱段的程度了。這樣的處理令全劇核心劇情的建立缺乏足夠的邏輯依託,亦令杜麗娘的人物形象難以成功建立。而杜麗娘的形象一旦建立失敗,則《牡丹亭》全劇都將「夢殘」,因為湯顯祖在原著中非常明確地把杜麗娘設為絕對主角,柳夢梅並不是《牡丹亭》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