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髮族」的港「車」北上

  沈鴻穎 學研社成員、文字工作者

  港「車」北上,指的是「買餸車」。北上消費熱潮越來越烈,若說疫情前北上消費群主打「後生仔」、「家庭客」,那麼疫後加入北上大軍的,還有不能忽視的家庭主婦們和「銀髮族」。

  單是筆者認識的長輩親朋,就有不少由疫情期間每星期行山,演變成如今每周拖着「買餸車」北上蓮塘口岸買餸,即使家住油尖旺、深水埗也不怕路遠,提起每趟旅程的收穫更是興奮,逢人便介紹道:「搭車好平,長者坐港鐵及轉巴士有優惠,去到深圳又免費,抵呀!」「蔬菜新鮮又便宜,比香港賣的更甜更有菜味!」「買完菜順便去飲茶食飯,地方又大服務又好,在香港出街食成日受氣,叫極都無人睬我!」

  長輩有心,間中也會為筆者捎帶人民幣20元一斤的脆皮燒肉、幾蚊斤的靚菜、雲南有機番茄和各類饅頭包點作「手信」,分量有時夠小家庭吃上一星期,節省不少買餸錢。

  物價、服務質素差異等造就大批港人北上消費已有多番討論,不是人人都會買奢侈品高消費,但買餸煮飯、柴米油鹽卻是生活基本,一條葱一舊薑不值多少錢,但日積月累已足夠衝擊各區街市生意。以往筆者放工後去街市尚可執平貨,現在居然五、六點就有檔口開始清潔收舖,間中甫入夜趕去已撲空。

  另一方面,「銀髮族」消費北移的情況其實也很值得留心。早前有調查顯示,內地和香港通關後,退休人士平均每兩月一次到內地消費,每次平均花費達1,350元人民幣。人口老化問題嚴重,到2046年,每三名港人便有多於一名是長者,「老友記」明顯將會成為市場重要的消費群。

  去年施政報告提出成立「銀髮經濟顧問小組」,研究銀髮市場的需求。或許政府該想想,除了曇花一現的優惠攻勢外,長遠該如何留住長者們的消費心、購買力。